为深入了解低收入家庭失能老年人照护的政策瓶颈、困境与服务模式,探索更可持续的照护路径,2025年7月15日至30日,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团队聂建亮教授带领社会保障硕博研究团队赴陕西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救助处以及西安市民政局、新城区民政局、新城区禾泰养老院、城开天使爱心护理院、尚朴社区、中山社区、咸阳市民政局、汉中市民政局、商洛市山阳县民政局和长安区子午区域敬老院等地,围绕低收入家庭失能老年人照护问题开展系统调研。通过部门座谈、个案访谈和实地观察,团队聚焦政策落实堵点、资金分配难题与服务类救助现实困境,倾听基层声音,探寻制度优化与实践创新的可能路径.
7月15日,实践队首站抵达陕西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座谈会上,养老服务处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全省低收入家庭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政策的实施情况。据了解,目前政策落地面临较大挑战,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尤其困难。此外,处室负责人指出,山阳县因有地方配套资金支持,成为省内执行较好的典型案例。这些深入的政策解读,为团队后续调研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框架。

(团队赴陕西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开展座谈)
7月16日,团队赴西安市新城区民政局,与养老处和救助处两位科长开展专题座谈。双方围绕低收入失能家庭的补贴标准、服务覆盖及部门职责划分等议题深入交流。科室负责人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了养老处与救助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合作亮点与矛盾点,特别是在居家养老服务与经济补贴衔接、农村地区专业照护资源匮乏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实践队成员从理论视角出发,就“集中照护政策落实困难”等问题进行了提问。

(团队与新城区民政局养老处、救助处两位科长进行座谈)
随后几天,团队深入一线,先后走访了新城区禾泰养老院、新城城开天使爱心护理院、西一路街道尚朴社区以及中山门街道中山社区。在禾泰养老院,团队了解到护理人员队伍稳定性面临的挑战;在新城城开天使爱心护理院,调研了“社区联动”特色服务模式;在尚朴社区,考察了智慧云平台的精准预警功能;在中山社区,深入了解了嵌入式养老服务的“幸福末梢”实践。


(团队在新城区基层开展调研)
7月22日上午,实践队赴陕西省民政厅救助处,围绕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展开座谈。救助处负责同志系统介绍了低收入人口认定机制、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与救助帮扶政策实施情况,并重点就失能老年人照护补助对象识别、资金保障与跨部门协同等问题与实践队进行交流。

(团队与陕西省民政厅救助处负责人座谈)
当日下午,实践队赴西安市民政局养老处继续开展调研。双方围绕集中照护政策区域落地、补助标准区域性差异、民办机构参与意愿低、居家社区养老资源不足等现实问题展开讨论。

(团队与西安市民政局养老处负责人座谈)
7月23日,实践队前往咸阳市民政局养老处进行对接座谈,了解地方在失能老年人照护方面的区域特色与探索经验。咸阳方面分享了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社区照护网络拓展和政策宣传下沉方面的实践,同时也反映了基层执行能力不足等共性问题。

(团队与咸阳市民政局养老处负责人座谈)
7月24日,实践队走进西安市长安区子午区域敬老院,开展实地观察与深度访谈。在院方人员的陪同下,队员们细致考察了居住区、活动场所、康复设施和日常照护流程,并与多位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在随后与院方管理人员的座谈中,团队进一步了解到公办机构在护工队伍建设、医疗资源对接和多层次服务供给方面面临的现实压力与创新尝试。

(团队成员与长安区子午区域敬老院老人深度交流)
7月29日,团队前往陕南地区开展调研。聂建亮教授带领团队成员赴商洛市山阳县民政局进行座谈,了解山阳县养老服务发展历程、政策文件出台情况以及低收入家庭失能老年人照护的典型案例。次日,赴汉中市民政局,聚焦区域老龄化特点、养老服务需求状况以及长护险在低收入失能老年人照护中的作用机制开展调研,并与当地长护险相关机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团队成员与山阳县民政局负责人座谈)
通过此次前往关中、陕南多地,涵盖省、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及养老机构的系统性调研,团队成员认识到,低收入家庭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是一项涉及政策整合、资源下沉、服务优化与情感支持的综合治理课题。当前仍存在政策碎片化、专业服务力量薄弱、家庭与社会力量动员不充分等挑战,亟须在制度设计、服务递送与人文关怀等多个层面实现突破。
下一步,实践队将系统整理访谈资料与调研发现,结合社会保障与养老服务等理论视角,撰写调研报告与政策建议,旨在为构建更加完善、更具操作性的低收入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贡献学术力量。团队也将继续关注基层民生治理议题,坚持在实践淬炼中践行“公泽天下”的学科情怀,以扎实研究和温暖行动助力实现“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