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青年学人栏目以《构建社会保障新文化——记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翟绍果》为题专文报道我院翟绍果副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官方网站也转载了此报道。
翟绍果副教授主张“青年学者要勇于承担起学术传承和研究创新的责任,在广泛社会实践和扎实理论功底结合的基础上提升学术素养,回归基础领域研究”,“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可获得感,需要深入了解公众心理及其对社会保障的关注度、知晓度、参与度和满足度,并客观、准确地解释相关社会保障政策,以增进公众对政策的理解与支持,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社会真实情况”,“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其围绕如何进一步完善健康保障制度、扩展健康保障服务、提高健康保障质量等回应记者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cho.cssn.cn/xr/xr_rw/xr_mlrwb/201702/t20170215_3415242.shtml,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http://www.caoss.org.cn/2article.asp?id=597。
构建社会保障新文化——记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翟绍果
2017年02月15日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陆航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从多角度对全民健康和社会保障问题展开研究尤显必要。在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翟绍果看来,“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围绕如何进一步完善健康保障制度、扩展健康保障服务、提高健康保障质量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翟绍果。
提高社会保障可获得感
在翟绍果看来,当前学界关于社会保障基础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应用性研究。同时他表示,当下,青年学者要勇于承担起学术传承和研究创新的责任,在广泛社会实践和扎实理论功底结合的基础上提升学术素养,回归基础领域研究。
学术研究包括服务于学界的学理性研究、服务于政府和企事业组织的政策性研究和服务于公众的科普性研究。翟绍果认为,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不仅需要从历史中去寻找根源,更需要依靠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社会问题产生的实质和机理。他基于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范式,运用合作收益、制度均衡、政策网络等分析框架,关注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研究、健康保障制度分析、社会保障政策评估等议题,形成具有一定研究特色的持续关注领域,并建立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可获得感,需要深入了解公众心理及其对社会保障的关注度、知晓度、参与度和满足度,并客观、准确地解释相关社会保障政策,以增进公众对政策的理解与支持,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社会真实情况”,翟绍果认为,应当使公众知晓社会保障政策产生缘由,形成公众乐于参与、广泛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全民统一、共享、均等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形成社会互助的社会保障共同体。
促进健康保障均等受益
近年来,国家把人民健康置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融入各项政策,努力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翟绍果认为,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绘制了一幅全民健康实现蓝图,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深刻反映了人民健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位置。
翟绍果通过对城乡医疗保障统筹发展、健康保障绩效评估、健康贫困及其治理等问题的研究发现,健养服务一体化、公共健康合作治理是实现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和健康保障均等受益的关键路径。而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下,医保扶贫、健康扶贫、精神扶贫可以减少农村居民健康贫困和因病治贫、因病返贫,促进全社会全方位精准脱贫。
目前,中国已建立起世界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三项基本医保制度覆盖人数超过13亿,已初步实现全体国民“病有所医”。同时,随着各项保障制度不断健全,政府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翟绍果表示,健康保障的目标将从人人病有所医转向人人享有健康,从身体疾病消除到身心健康提升,社会保障制度对人民群众生命与生活的保障也将逐步从保障基本生存向提高生活生命质量转变。
立足传统文化和当代诉求
社会保障是一种文化。翟绍果认为,社会保障在维护社会正义、追求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共享、增进社会平等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史上的一道文化景观。
翟绍果表示,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制度,代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在当今城镇化进程中,应根据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文化和现代社会价值诉求,回归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文化实践,构建中国社会保障新文化、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