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方网站 English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请输入搜索信息: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应急管理 | 师资队伍 | 教学工作 | 科研工作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院友工作 | 招生招聘 
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学院动态 — 正文

下一条:理论之声|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

关闭

正学读书会 | 我院举办2025年第4期正学读书会
 

2025年3月26日上午,我院于线上举办了2025年第4期正学读书会(总第115期)。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思含、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蒲双、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瑛、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贾华宇、2023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庞清清、2023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唐子奥、2023级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贾娜、2024级应急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石青、2024级应急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姜豪分别作为主讲人进行读书汇报,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王涵担任评议人,部分研究生旁听了此次报告会。

2024 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思含分享了沃尔特・李普曼的经典著作《公众舆论》,结合韩国邪教纪录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案例,深入探讨了舆论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影响。汇报从李普曼提出的 “成见”“群体心理” 等核心概念出发,分析了邪教组织如何通过操控公众认知、构建封闭话语体系实现精神控制。她认为,邪教头目利用 “共有的成见”(如宗教符号、道德标签)将自身权威神圣化,通过奖惩机制固化信徒的服从性思维,最终导致群体非理性行为。之后强调,教育体系中 “被动输入” 的模式削弱了个体批判能力,使得邪教能够以 “科学解释” 为幌子渗透校园,警示当代青年需警惕信息茧房与思维定式。

王涵博士在点评中对刘思含的汇报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李普曼对舆论 “先定义后理解” 的批判在当代信息爆炸时代更具警示意义,刘思含通过邪教案例揭示了权力如何利用群体成见制造认知陷阱。王涵强调,学术研究需警惕 “先入为主” 的思维惯性,在论文写作中应避免 “数据为预设结论服务” 的异化现象,转而培养 “问题导向” 的自主思考能力。她建议同学们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既要保持理性批判的敏锐性,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结合,通过深化逻辑分析破除舆论迷雾。

         

         

(刘思含同学进行分享)


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蒲双分享的书籍是柏拉图的经典著作《理想国》。他从作者介绍、主要内容、全书评价以及经典语录四个方面展开分享。首先她简要介绍了作者柏拉图和这本书的关键人物苏格拉底,而后概括性地讲述书中每卷内容,从对理想国家的构建,到对正义与非正义的探讨,再到对教育与哲人王的论述,每一卷都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全书系统阐述了两个问题,包括什么是正义,以及正义与不正义的人哪个更幸福。它不仅仅构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蓝图,更重要的是,也让我们思考何为真正的幸福与公正。最后,她分享了这本书所带给她的思考与感受,激发了我们对于理想社会的无限憧憬与追求。她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著作将继续引领着我们在哲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行。

王涵博士对蒲双同学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她指出,理想国作为一本涉及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著作,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深深被柏拉图严密的逻辑和精妙的辩论所折服。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揭示了真理与智慧的深层含义,让我们对正义、智慧、理性与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蒲双同学进行分享)


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瑛分享的书籍是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在简单对作者进行介绍后,她从共同体与社会、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法权与政治哲学视角三个部分展开分享。第一卷为全书奠定了理论基础,共同体是一种基于血缘、地缘和共同情感的自然结合,而社会则是基于契约、利益和理性计算的机械结合,阐明了两种结合形式的本质区别,为后续的分析和讨论提供了理论框架;第二卷通过分析意志在群体生活中的作用,揭示了共同体与社会的形成机制,即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基于本质意志,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基于选择意志,这为理解两种结合形式的本质区别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第三卷中,作者从法权和政治哲学的角度对共同体与社会的对立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结构、政治制度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共同体与社会理想之间的交织与冲突,希望人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找回共同体的价值和精神。

王涵博士对刘瑛同学的汇报内容进行了点评。她指出,《共同体与社会》这本书从哲学视角奠定了社会学理论的基础范式,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我们在选题时可以参考书中涉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个体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及基层治理方面,同时在研究中可以关注现代化社会所面临的张力、人的异化与孤独,以及信息化时代共同体形式发生的变化等,探讨如何更好地理解与应对这些挑战。

             

            

(刘瑛同学进行分享)


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贾华宇分享的书籍是福柯的《规训与惩罚》。首先她对本书的作者及背景进行了简单介绍,福柯作为“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在本书中就惩罚方式的转变引出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阐述了微观权力观,即权力是局部的、持续的、生产性的、毛细血管状的和细节化的。他不仅探讨了权力如何通过惩罚来实现其目的,而且还深入分析了惩罚方式如何随着权力运作模式的变化而变化。接着她从三个方面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简单总结:①惩罚方式的历史变迁②权力运作方式的演变③微观权力的作用机制。接着提到惩罚的本质:一种权力技术学手段。并从规训的对象、规训的手段、规训的机构对规训与惩罚的关系进行链接和解释。还着重讲述了知识在整个权力方式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她分享了对本书的个人感悟,尽管规训无处不在,但我们仍然可以在识别它的基础上寻找并保持主体性与个人自由。

王涵博士对贾华宇的讲解进行点评,她肯定了贾华宇同学通过西方刑罚体系演变引入本书观点的讲述方式,强调了福柯的微观权力观和知识型的核心价值与理论贡献,对贾华宇的个人感悟部分进行了共鸣,她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对所面临的规训进行觉察,并在此基础之上加强我们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创造能力,为自己的主体性寻找更多的可能。

 

      

(贾华宇同学进行分享)


2023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庞清清分享的书籍是翟绍果所著的《健康老龄化下老年人精神保障研究》一书。首先她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挑战。健康老龄化战略的提出,正是为了积极应对这一挑战,通过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接着,她介绍了本书所运用的跨学科研究视角与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生命历程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认知心理理论。随后是实证研究与实践经验,研究揭示了特殊老年人群(如失独、空巢、随迁、失能老人)面临的精神健康挑战,并详细介绍了国际上精神健康促进的实践经验。在体系构建与治理路径上,书中提出了构建全生命周期精神准备体系,倡导多方协同治理的路径。最后,从政府、社区、家庭等多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王涵博士对庞清清的读书分享内容进行点评。首先她对汇报内容进行了肯定,认为在老龄化加剧的当下,关注老年人精神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本书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实践经验和路径,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此外,王涵博士提出,本书的跨学科研究视角、运用的理论和方法,也值得我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学习和借鉴。

            

             

(庞清清同学进行分享)


2023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唐子奥分享的书籍是赫伯特·马尔库塞的经典著作《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从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核心内容和总结与感悟四个方面展开介绍,首先她简要介绍了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学术背景和此本书的创作背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大繁荣时期,西方进入所谓的“消费社会”,过去尖锐的阶级矛盾得到了缓解,在此背景下,马尔库塞写作了此书。接着她详细介绍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生产方式机械化、消费选择同质化,使得个体日益被物欲支配。工人与资本家的生活方式趋同,虚假需求通过消费主义渗透至日常生活,导致人的异化加深。人们误以为通过消费便能获得自由,实则陷入被规定的“虚假自由”框架。马尔库塞警示,这种单向度的思维方式正侵蚀社会多元性。个体需觉醒并反思自身处境,突破消费社会强加的单一价值体系。唯有坚持批判性思维,探索多样生活可能,才能重拾独立性与自主性,在物质洪流中守护精神的真正自由。

王涵博士对唐子奥同学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她指出,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的批判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自由选择的困境本质。王涵博士提出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需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日常学习中,避免被标准化答案束缚,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醒同学们警惕“为批判而批判”的虚无主义,建议在学术研究中保持“否定性思维的温度”,让理论批判始终关照现实变革的可能路径。这种既解构又建构的辩证思维,正是突破单向度困境的关键密钥。

          

         

(唐子奥同学进行分享)

             

2023级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贾娜分享的书籍是涂子沛的《第二大脑》。她从三个部分展开分享:为什么需要第二大脑、如何建设和使用第二大脑,以及第二大脑对个人发展与知识传承的意义。作者开篇直指人类大脑的局限性:第一大脑会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记忆随时间快速衰退。而互联网虽然是海量信息的载体,但它本质上是一个“发散”的工具,无法帮助我们聚焦思考,更无法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于是,作者提出“第二大脑”的概念——它是一个专属的数字化记忆体,能通过信息技术与人类大脑协同工作,实现“1+1>2”的思考效果。并且提出了两个关键工具:“标签”与“双链”。辅助建立第二大脑。最后从档案学专业出发,提出相关的启发:传统档案以物理载体为主,而第二大脑的“数字遗产”属性,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长期保存、管理和利用个人与家族的数字化记忆。这或许会成为未来档案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王涵博士对贾娜同学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她指出《第二大脑》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种思维革命。它告诉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如何高效管理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智慧与行动。对于个人来说,在学习生活中利用好这本书也会极大的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贾娜同学进行分享)


2024级应急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石青分享的书籍是米歇尔·渥克的经典之作《灰犀牛: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她将书中内容以作者简介、内容简介、作品赏析、读后感悟四个部分阐明。首先,石青引进了黑天鹅与灰犀牛的概念对比,简单介绍作者及内容概要,她梳理了本书的框架:与风险共舞、风险的内涵、风险认知和人格特征、态度判断与忍耐、行为,系统阐述了风险的双面性、风险指纹、风险类型指南针。接着,她借助泰勒63岁穿越尼亚加拉瀑布、华夫饼创业者面对疫情转型升级两个典型案例,详细解读了不同人格特质的人怎样应对风险以及造成不同的结果。最后,石青结合社会实践提出个人与组织应对风险的措施,认为我们最大的风险是停滞不前,需要风险能动性,用长期主义的视角去拥抱不确定性。

王涵博士对石青同学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首先,她肯定了石青分析灰犀牛相对应的黑天鹅概念。其次,王涵博士站在国家治理的角度指出,应对灰犀牛事件,需要长期战略规划和结构调整。她分享了我国应对新冠疫情、自然灾害及人口老龄化等事件,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最后,她鼓励大家面对风险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保持绝望,要看到机遇与危险共存,以发展的姿态应对灰犀牛风险。

           

              

(石青同学进行汇报)


2024级应急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姜豪分享了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一书。汇报人从作者生平、创作缘由、核心观点、启示与感悟四方面进行分享。汇报人首先介绍了作者李普曼的生平,谈到他的一生跨越进步主义、两次大战、冷战三大时代,其思想从早期民主批判转向对媒体、权力与公众关系的深刻剖析。紧接着,汇报人重点介绍了本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具体通过对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刻板成见(Stereotype)、舆论的易变性、公众的有限理性、情绪化与非理性因素这几个关键概念进行理解,将作者李普曼在本书中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向同学们展现了出来,李普曼希望读者能够通过他的研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舆论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从而促使公众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考的能力。紧接着,汇报人向大家分享了李普曼之所以创作《公众舆论》的缘由,及通过对舆论本质的揭示和批判,探讨媒体与民主的关系,寻找改善民主决策的途径,并推动公众的理性思考。他希望通过这些努力,为现代社会的民主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社会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最后汇报人谈到《公众舆论》这本书在当今时代具有的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李普曼的观点是如何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舆论现象提供深刻理论基础的。

王涵博士姜豪同学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认为汇报者对于该书中专业术语部分的解释准确且细致,对通过举例子来理解一些晦涩难懂的名词概念这一方法予以肯定,同时对汇报的逻辑框架提出建议。


              

(姜豪同学进行分享)


至此,此次报告会在几位硕士研究生同学的分享和王涵博士的点评中顺利结束。本次读书会为研究生同学们搭建了跨专业交流平台,促进了不同学科背景下的思维碰撞与知识共享,通过对不同方向书籍的深入探讨,不仅激发了学术创新灵感,更帮助参与者打破固有研究边界。活动为后续常态化开展学科交叉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期待未来持续推动青年研究者间的互助成长。

          

             

(正学读书会海报)


“正学读书会”是我院为激励研究生扎根经典学术文献,夯实研究学理基础,培植学术研究定力,提高研究生查文献、读文献、学文献、品文献能力,助力学院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我院始终践行“以学术为志业、以公管为旨趣”的价值倡导,通过开展“正学”系列品牌学术活动,为全院师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进一步提升学院学术涵养力与影响力。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710127 邮箱:ggxy023@nwu.edu.cn 电话:029-88308093 登录
陕ICP备287654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