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仲英教授学术追思会圆满召开
2025年4月27日,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申仲英教授学术追思会”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召开。参与本次会议的有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代表,申仲英先生生前好友、同事、学生代表,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代表等60人,分别从育人、教学、科研、学科、管理等角度追思申仲英教授的卓越贡献。
会议第一单元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静教授主持,学院负责人、校领导和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领导分别发言。

(追思会现场)
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窦争光首先介绍申仲英教授生平与贡献。申仲英(1936年12月—2024年4月27日),男,河南省禹县人,中共党员,西北大学教授。1981年3月调入西北大学工作,1997年12月光荣退休。曾任西北大学原哲学系副主任、主任,原管理科学与哲学系主任,兼任国家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陕西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等,为西北大学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奠基人。在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著有《高层管理导论》《认识系统与思维的信息加工》等专著,编著了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在《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曾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和教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级各类奖励,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当代著名学者和重要领军人物,“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申仲英先生生平介绍)
西北大学副校长曹蓉教授代表学校对申仲英教授的一生作出了肯定,表达了哀思。她引述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指出西北大学自 1902 年肇始以来,始终坚持“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彰显出顽强的学术生命力和学科创造力。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大批才任天下的杰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为国家和区域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证。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像申仲英先生这样的名师大家的奉献和引领。随后,曹校长追忆了自己与申老师近三十年的交往,认为,先生的一生是谦逊淡泊的一生,是高瞻远瞩的一生,是深耕学术的一生,是精心育人的一生。

(曹蓉副校长讲话)
陕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邓波教授代表学会发言。邓波教授回忆了自己与申老师长达三十余年的交往,认为,申老师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学问上智慧深广,他讲述了申老师主编《自然辩证法新论》(1993年版)的学术水平,申老师在当时提出了技术创新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并单独成章,体现了超前的眼光。二是做人上诚恳严谨,特别是在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奖,申老师从规则制定、过程把关等环节亲历亲为、严谨求实。

(邓波教授发言)
会议第二单元由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教授主持,申仲英先生生前同事代表、朋友代表和公管院教师代表分别发言。

(张云龙教授主持)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富昌教授作为申仲英先生生前同事代表发言。张老师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申老师在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领域的重要贡献。申老师在教学方面提出 “强基础、宽口径” 的教育理念,扎实推进基础课程建设,全面开设专业课程,并以前瞻性的眼光引入自然科学课程。在科研方面,提出练好 “内功”筑牢根基的模式,形成学术佳作频出,学术氛围愈发浓厚。他还谈到申老师对自己和其他教授的帮助和支持,以及对公共管理学科的重大贡献,特别是行政管理专业的筹划、申报、开始、招生,以及提出 “强基础、专口径、重实践” 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为后来行政管理硕士点和公共管理博士点的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富昌教授发言)
随后,西北工业大学张再林教授作为申仲英先生生前好友代表发言。他深情追忆了与申老师的深厚情谊。谈到自己初到西北大学时深受申老师关心和器重,在申老师的鼓励下,担任哲学教研室主任等职务。离开西北大学后,二人仍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特别是在探讨哈贝马斯思想与行政管理学关系时,申老师的独到见解令他深受启发。

(张再林教授发言)
下来,公共管理学院三位教师代表依次发言。
张正军教授回忆起自 1982 年与申老师相识,直至申老师病重时的最后一面,言语中满是不舍。他高度评价申老师在学术研究上造诣深厚,论证严谨、行文流畅、表达精妙;在组织管理方面,申老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处理人际矛盾游刃有余,塑造了良好的组织文化;在学科建设上,申老师目光长远,在哲学系面临困境时,通过专业改造、拓展学科方向等一系列举措,为公共管理学院和哲学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正军教授发言)
席恒教授分享了与申老师的过往经历,他认为,申老师应是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学科的奠基人。申老师在担任系领导期间,注重培养和鼓励年轻教师,前瞻性地设立行政管理专业,大力发展师资队伍,强调基础性和学理性研究,对自己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自己学术研究和职业选择的关键节点,申老师都给予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席恒教授发言)
王淑珍教授满怀感激之情,讲述了申老师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学生们对申老师的自然辩证法课程高度赞扬,在研究生开题时,申老师能够给予每一学生的耐心指导;在青年教师申请国家项目时,申老师倾囊相授,认真的给出建设性的意见;申老师在生活中展现出公共精神和理性思考。

(王淑珍教授发言)
会议第三单元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岳成浩副院长主持,省自然辩证法学会的两位代表和申老师的四位学生代表分别发言。
西安交通大学的邬焜教授在发言中,重点讲述申老师的学术贡献、个人品行及对学生的影响。他指出,学术上,申先生在多领域成就卓越:针对自然辩证法课程缺陷,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改进观点,发表成果并主编教材;涉猎系统哲学与认知科学前沿,将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综合研究,发表系列成果。个人品行上,他生活朴实、专注耕耘、不计名利、为人谦和且乐于提携后辈。在对学生的影响方面,他能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引导学术方向、指导论文,与学生深入探讨学术问题,其淡泊名利、乐于助人的品质,为学生树立了人生榜样,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术与人生道路。

(邬教授发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马得林教授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申老师在教学领域的深远影响。申老师主讲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极具特色,他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无需依赖教案便能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知识融会贯通,以跨学科的思维脉络和对科技前沿的敏锐洞察,构建起充满思辨张力的知识体系。其主编的《自然辩证法新论》打破传统教材局限,创新性地纳入“人工自然”“科技转化生产力”等前沿内容,成为多所高校的指定教学用书。马得林教授指出,申老师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方法论的启蒙,其倡导的“问题意识”与“科技前沿哲学反思”训练,为学生从事科技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跨学科思维基础,这份学术启迪令其终身受益。

(马得林教授发言)
西北大学的安立仁教授在发言中深情回顾了申老师作为学术与人生导师的重要作用。作为申老师招收的首届研究生,他从地质学转向哲学研究的过程中,申老师根据其理科背景,精心引导其阅读物理学、系统理论等领域著作,以“演化理论”为核心构建学术思维框架,帮助其完成“时间-系统-演化”认知体系的搭建。在学术探讨中,申老师聚焦“合作博弈机制”与公共政策共识形成,深入剖析群体决策中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价值平衡问题,启发学生以哲学视角审视科学理论的伦理基础。此外,申老师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与“不设灵堂、骨灰撒江”的遗愿,彰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哲思,教会学生以超脱的心态守护思想的纯粹性,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重要精神指引。

(安立仁教授发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成素梅教授在发言中回忆了申老师对其学术生涯的关键塑造。作为物理学背景转哲学研究的学生,申老师为其单独开设《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课程,量身定制“自在实在-对象性实在-科学实在”三层理论教学框架,引导其从量子力学领域切入哲学研究。在申老师的全程指导下,其硕士论文提出的“三实在论”成为量子哲学研究的核心理论,相关成果被《中国哲学年鉴》全文转载,衍生专著更成为该领域的标志性学术成果。成素梅教授强调,申老师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术基因的培育——通过“问题意识”与“前沿反思”的系统性训练,赋予学生以哲学思维解构科学本质的能力,这份学术启蒙为其四十年的量子哲学研究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

(成素梅教授发言)
西北大学卢山冰教授在发言中总结自己作为关门弟子与申老师的交往。他用四个关键词总结陈述了申老师的伟大,一是要学会判断,学会做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二是要学会思维,注意区分发散式思维、聚合式思维和评价式思维;三是要学会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和社会评价;四是学会成长,认认真真做人、做事、做学问。

(卢山冰教授发言)
张军丽老师追忆了自己作为哲学系87级学生与申老师的交往。她指出,申老师是其一生中最敬仰的一位老师。她对申老师讲授的《自然辩证法》课记忆犹新,而且至今保存着课堂笔记。申老师每节课前,学生都会提前5分钟从前往后占满座位,没有人要求,但人人抢前排坐,这种自发的积极踊跃是他的课堂的独一份风景,也是独一份魅力,次次如此,从一而终。指出,申老师当年对哲学专业设置理科课程和原著课程深深地拓宽了自己的事业,并对自己的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军丽老师发言)
会议结束之际,岳成浩副院长指出,省内外60名专家学者师生齐聚一堂,从学术研究、教学育人、管理实践等维度深切追思申仲英教授的贡献,所有发言代表均精心撰写讲稿,发言感人肺腑,多位老师几度哽咽,充分彰显了申老师“立德树人”的崇高威望。申老师曾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被哈贝马斯拿起回应卢曼的系统论,强调系统功能性需依托生活世界赋予合法性。系统有它的自主性或内部运转规律,比如经济系统的供需和价格机制,行政系统的等级节制规则,但系统的功能性无法带来自己的合法性,这恰恰是由生活世界供给和担保的。如同学术追思会有一定的程序和流程要求,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大家在追思会的发言,诉说着与申老师在生活世界的交流和感悟,涵盖了申老师在育人、教学、科研和管理等领域的学术思想,这恰好为追思会这一系统注入了价值和意义,提供了它存在的合法性。
申仲英教授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和遗愿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这场追思会不仅是对申仲英教授的深切缅怀,更是对传承其精神的有力动员。传承申老师的精神,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