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方网站 English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请输入搜索信息: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应急管理 | 师资队伍 | 教学工作 | 科研工作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院友工作 | 招生招聘 
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学院动态 — 正文

上一条:朋辈教育 | 我院2023级各班开展“朋辈灯塔・前路有光”经验交流会 下一条:理论之声 | 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

关闭

第六届公共管理基础理论与“大问题”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5年6月28日,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公共管理基础理论与“大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有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30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行政论坛》等数位期刊代表共13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西北大学副校长曹蓉教授主持。曹蓉副校长对参会的师生表示了欢迎,介绍了与会嘉宾。

         

                 

(曹蓉副校长)


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教授,《中国行政管理》主编解亚红研究员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孙庆伟校长首先向诸位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随后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以及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和学术成果,他期望此次会议能够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解亚红主编回顾了《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杂志在推动学科体系建设与改革实践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课题,杂志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关注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她期望本次研讨会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创新,为提升公共管理研究的时代价值贡献智慧。

              

           

(孙庆伟校长)


     

(解亚红主编)


第一阶段主旨报告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教授主持第一阶段的主旨报告。

        

       

(雷晓康院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姜晓萍教授首先做了题为《中国公共管理学原创教材建设的目标与途径》的主题报告。她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使命,原创教材建设是其中关键支撑。当前教材体系存在自主性不强、本土化不足、更新滞后等问题。为此,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将自主知识、课程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互鉴与数智治理融入教材体系,增强教材的思想性、实践性与时代性。在路径方面,应坚持引进、借鉴、再造相结合,注重本土理论的提炼与转化,同时强化传承、创新、传播的系统推进。在保障机制上,需整合资源、健全激励机制、建强编审队伍、完善质量监测体系,推动高质量原创教材体系建设。

         

         

(姜春萍教授)


《公共管理学报》名誉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米加宁教授做了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的主题报告。他认为,未来五年中国社会将面临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深层变革、治理范式的系统性转型、数智要素推动的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新质生产力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大关键态势,这些变化与宏观管理核心科学问题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管理学理论需从科层控制向系统协同转型,突破学科边界局限,强化跨学科融合与赋能导向的治理逻辑。米加宁教授提出,未来应重点聚焦五大前沿科学问题: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重构国家治理结构与机制;二是如何构建应对复杂不确定性的国家战略规划新范式;三是数智要素如何系统赋能国家治理现代化;四是如何构建前瞻性增强的政策响应机制;五是如何构建智能时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优化机制。



(米加宁教授)


陕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任宗哲教授做了题为《科层组织协同治理的再思考》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当前公共组织所面临的复杂性环境,对传统科层治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课程组织与协同机制逐渐成为改革焦点。任宗哲教授结合中国治理实践,重点分析了“工作专班”等非常规组织形式在跨部门、跨层级协同中的作用,提出应系统审视正式组织与临时机制之间的互动逻辑与制度价值。他强调,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需在继承科层制有序性的基础上,注重协同效率、组织韧性与责任分担机制的优化,为复杂公共事务的有效应对提供制度支撑。

       

(任宗哲教授)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司林波教授对以上三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和评议。司林波教授表示,三位专家研究主题深刻、研究视角独特,对公共管理“大问题”研究与解决做出了深刻分析。


第二阶段主旨报告


第二阶段的主旨报告由《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副社长曹胜研究员主持和评议。



(曹胜研究员)


教育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章文光教授做了题为《中国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从理论根基与实践路径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逻辑与现实问题。在理论层面,他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统乡土治理智慧及西方理论借鉴等,分析了乡村治理的多元支撑基础。在实践层面,他归纳了党建引领、村民议事协商、积分制管理、多元协同等典型模式,并指出当下治理中存在权责失衡、资源不均、观念冲突与技术适配不足等突出矛盾,强调需健全制度供给,提升基层能力,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章文光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何艳玲教授做了题为《急难愁盼的理论内涵:一个初步分析》的主题报告。她从政策话语与理论缺口出发,系统分析“急、难、愁、盼”作为人民需求问题集的内在特征与生成机制,指出其既体现出紧迫性、复杂性、感知性与期望性,又是社会结构性张力在民生领域的集中投射。报告梳理了“急难愁盼”在需求层次中的层叠表现,揭示其作为治理痛点与合法性晴雨表的关键作用,并提出应构建制度回应与使命回应相结合的“双重回应”治理机制。她强调,以“急难愁盼”为锚点的民生治理范式,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从绩效中心向人民中心转变,构建体现中国情境的治理理论体系。



(何艳玲教授)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立华教授做了题为《协和主义: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实践的理论阐释》的主题报告。他提出应跳出经济分析和西方中心主义范式,基于中国历史与现实,总结国家治理经验,构建“协和主义”理论。他指出,协和主义强调整体优先、差序有别、责任为本、非均衡治理、综合治理与现实主义六大特征,主张在多元关系中实现协调与和谐,是对自由主义治理理论的回应与超越。同时,他指出协和主义面临自由压制、协调失灵、形式主义、关系主义和集权滑向等挑战,呼吁在协和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推动构建具有中国情境的国家治理理论体系。


 

(杨立华教授)


《公共行政评论》主编、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朱亚鹏教授做了题为《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题报告,深入剖析当前治理实践中的同质性、有效性与可持续性问题。他在回顾基层治理与数字化研究演进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应从制度机制创新与数字技术赋能的互动出发,理解数字平台如何推动跨层级、跨部门协同,破解职责不清、推诿甩锅等现实难题。以深圳市A区家庭纠纷治理创新为例,朱教授指出,制度创新如首接负责制、强制报告制、联席会议制度与平台治理协同嵌套,推动形成以“事”为中心的治理网络,实现信息共享、责任明晰与问责可循,为构建高效、协同、可持续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经验样本与理论启示。



(朱亚鹏教授)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副社长曹胜研究员对该阶段专家所探讨的主题及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曹胜研究员认为上述专家的汇报,展现了他们全面、深刻的思考,对公共管理基础理论与“大问题”的优化颇有启发和指引作用。


        第三阶段主旨报告


第三阶段主旨报告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岳成浩副教授主持和评议。

      


(岳成浩副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韩志明教授做了题为《小切口的类型与大问题的层次——基于“小切口大问题工作坊”刊文的分析》的主题报告。系统总结“小切口大问题工作坊”七年运行经验与理论成果。他指出,“小切口”强调以真实故事呈现复杂实践,提炼数据、指标与机制,“大问题”则通过提问和理论升维,探讨普遍性命题与中国式治理逻辑。报告归纳四类“小切口”类型与多层次“大问题”逻辑,构建“X与Y的函数”分析框架,提出“讲好一个真实的故事+探讨一个有价值理论”是核心追求。同时梳理治理实践中的概念表达,并反思当前“小切口”策略的边界、层次与方法困境,呼吁推动范式创新。

                 


(韩志明教授)


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王学军教授做了题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市场面向》的主题报告。他系统梳理政府职能的政治、行政、市场与社会四重面向,明确其调适遵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三重逻辑。在回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中,他强调政府应厘清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边界,构建公平竞争环境,推动普惠政策与要素配置的长期取向。同时,他提出构建面向产业集群的政策生态系统,增强政策协同与履职策略,提升政府在技术不确定性下的战略预判能力,推动法治化、适应性与前瞻性转型。

           


(王学军教授)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颜昌武教授做了题为《什么是标识性概念》的主题报告。他强调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实现“术语的革命”,通过赋予概念新的思想、时代与文明内涵,形成原创性、标识性概念。他指出,标识性概念应体现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具备理论建构、政策解释、软实力传播与学科自主等功能,应来源于本土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治理实践,经学术提炼进入知识体系。同时提出,应以中国为尺度、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依托,从经验出发提炼普遍性理论,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表达力与国际影响力。



(颜昌武教授)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乾友教授做了题为《重新发现治理:评价理论的视角》的主题报告。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乾友教授作题为《重新发现治理:评价理论的视角》的报告,聚焦治理的价值基础与评价逻辑。他指出,评价理论的提出源于对治理实践的深入观察,评价不仅是管理实践中的具体行为(evaluation),更是社会实践中价值的建构过程(valuation)。报告从评价的基本要素出发,系统梳理了价值证成的结构,包括价值主张、价值标记、价值标准以及价值秩序,强调这些要素构成了治理运行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地,他提出应从认识、建构和引导三个方面理解“作为评价的治理”,并从中揭示评价与治理之间的内在关系。

 


(张乾友教授)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岳成浩副教授对上述专家的精彩发言进行了评议,岳成浩副教授表示,上述专家的汇报呈现出了完整且深刻的思考成果,对推动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发展与“大问题”的解决有着显著的启发和指引意义。


平行分论坛


下午90多名学者参与了7个平行分论坛,围绕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前沿理论、方法模型、重大现实问题展开讨论,14名主持人与评议人对提交和发言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精彩点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公共管理思想史(学说史)研究、公共管理经典理论研究、公共管理前沿理论研究、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公共管理重要学者思想研究、公共管理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行政哲学研究等不同主题进行了深度讨论和互动交流。

       

            

           

        

              


                      

                         

闭幕式


闭幕式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岳成浩副教授主持。在各平行分论坛主持人总结汇报本平行分论坛讨论状况基础上,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副社长曹胜研究员与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教授进行大会总结。

曹胜研究员代表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由衷地感谢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对本次基础理论与“大问题”学术研讨会的支持,也肯定了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具有扩散效应,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支撑。从中国治国理政和国际舞台的角度看,我们在知识创新、学科建设和理论探讨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需要公共管理学者们以更强的现实关怀去进行理论提炼和思考。最后,曹胜研究员指出本次会议中年轻力量为基础研究带来新希望,希望年轻学者继续坚持下去,也表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杂志社将继续在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支持下扛起研究大旗,建设好、打造好基础理论大问题的学术共同体。

                 


(曹胜研究员)


雷晓康院长首先感谢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将此次宝贵的机会留给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同时感谢各杂志社编审老师以及点评人、分论坛主持人和汇报老师的辛苦付出。他期待明年在西安和诸位的再次相遇,共同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雷晓康院长)


公共管理基础理论与“大问题”学术研讨会旨在推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研究与问题探索,为深化公共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我院已经连续举办六届,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得到同仁的广泛赞赏,形成了学术品牌。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710127 邮箱:ggxy023@nwu.edu.cn 电话:029-88308093 登录
陕ICP备287654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