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总结和提炼“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西北民族地区农村矛盾纠纷治理中的实践路径,探索多元共治、前端防控的治理机制,2025年7月13日至15日,由我院马子博老师带队的国家社科基金“西北民族地区农村矛盾纠纷治理的‘新时代枫桥’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组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广河县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课题组成员包括我院全日制研究生闫士杰、孔妍、马前、宋明威等5人,调研工作重点围绕民族地区农村矛盾纠纷的类型特点、治理困境与机制创新路径,开展座谈研讨、集中访谈、入户访谈和案例调研。
7月13日上午,课题组首先在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开展座谈,邀请县乡两级政府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基层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参会。座谈重点围绕农村常见矛盾纠纷类型、诱发因素及多元调解机制现状展开交流。调研中,乡村干部普遍反映,民族地区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多元,矛盾调解过程中沟通难、程序规范难等问题突出,建议依托党建网格,探索“党员干部+乡贤+宗教人士”的协同调解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在村级单元就地化解。

(座谈现场)
当日下午,课题组赴石塬镇肖红坪村开展村级座谈。村干部介绍,土地边界纠纷、邻里家庭矛盾是当前主要矛盾类型,因缺乏制度化调解机制,群众“找谁说理”成为难题。部分村民代表建议,将“村两委”、社长、网格员、宗教人士等纳入常态化调解小组,增强调解工作的群众认可度和权威性。

(村级座谈会议)
当日晚,课题组在积石山县人民政府召开座谈会,信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民政局、应急管理局、公安局等七部门参加会议。各部门围绕矛盾纠纷治理实践、问题瓶颈及完善路径进行交流。信访局提出,应强化“国家法+习惯法”联合适用,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书与程序建设。农业农村局强调,需依托党建引领,整合行业资源,完善村级“网格支部+调解平台”机制,实现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公安局表示,将探索构建“党组织+公安+群众”联动预警机制,提升基层防控能力。

(积石山县召开座谈会)
7月14日上午,调研组前往广河县阿力麻土东乡族乡开展乡镇座谈,深入了解民族地区治理难点及基层应对策略。该乡干部介绍,村民自治缺乏强制力,基层政府与村干部的公信力成为矛盾化解的关键。该乡通过组织“村民知情大会”“小板凳工作坊”等形式,加强与群众沟通,倾听民声、化解矛盾的同时增强政府公信力。随后,课题组赴买家巷镇李家寺村开展入户访谈,村民普遍反映,发生矛盾后通常遵循“先找网格员、再找村委会、最后提交乡镇职能部门”的多层级调解流程,实现梯次处置、分级应对。

(广河县阿力麻土东乡乡镇座谈)
当日下午,课题组在广河县人民政府召开座谈会,综治中心、农业农村局、社会工作部、政法委、公安局、信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民政局、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局等10个县级部门参加会议。座谈会上,综治中心围绕“党建引领、行业资源整合、三级网格+一中心多平台”治理模式的探索实践进行介绍,并说明本县配备有332名专职及辅助网格员,依托“七彩先锋”平台受理群众诉求、问题反映和矛盾纠纷,实现多部门协同治理。政法委提出,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形成党政主导、行业协同、群众参与的多元解纷格局。社会工作部建议,加大“党建+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在农村一线的派驻和作用发挥,提升矛盾前端预防和源头治理能力。同时该县介绍了本县特色“三调”机制,即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公检法司信访单位入驻平台,协助综治中心进行矛盾纠纷化解。一调为综治中心在村内进行矛盾纠纷初期调解,如矛盾纠纷未能化解,上诉至法院,法院将联合综治中心进行二调,矛盾纠纷若升级,县级将启动公安警方介入进行三调,逐步递进、系统化处置农村矛盾纠纷。

(广河县座谈会)
7月15日,课题组在积石山县小关乡及唐藏村开展最后一轮调研,围绕当前农村矛盾类型、调解实践以及基层干部建议进行了系统梳理。多数村干部表示,应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建立“党员干部+乡贤能人+宗教人士”调解机制,实现多元主体规范协作。针对少数民族群众语言沟通障碍和宗教习俗差异,建议建立双语调解员制度和“协商+调解+宣传”一体化平台,实现从矛盾发现到解决全过程的基层闭环治理。

(调研现场)
通过本次调研,课题组深刻认识到,民族地区农村矛盾纠纷治理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党组织统领下的多元协作、前端干预和依法治理。要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的“矛盾不上交、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群众问题群众解决”原则与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着力完善“党组织领导+多元参与+法治保障”的矛盾预防与调处机制。课题组将以本次调研成果为基础,系统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民族地区“新时代枫桥”模式,服务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