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第四百七十五讲在长安校区西学楼13层公共管理学院多媒体会议室隆重举行。讲座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燕继荣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他围绕“理解中国发展现代化、中国现代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思想深刻、视野宏阔的学术报告。

(雷晓康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燕教授以生动的时代对比切入,指出当代青年已远离战乱与饥荒,生活在一个物质充裕甚至“过剩”的时代。他引导大家思考:中国何以实现从“匮乏”到“过剩”的历史性跨越?这一问题引发在场师生的深度共鸣。

(燕教授引导大家思考)
燕教授从历史维度梳理了现代化的四种理解角度:发展阶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研究方法。他强调,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工业制造业的崛起,实现了从农业文明“把财富长出来”到工业文明“把财富造出来”的根本转变。通过广东电动车生产线59秒下线一辆车、浙江乡镇服装产能覆盖全球80%需求等案例,燕教授形象地阐释了“生产力像泉水一样涌流”的现代图景,指出现代化本质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能力巨变。
随后,燕教授通过历史数据图表指出,工业革命是世界发展格局的重要分水岭。中国现代化起步较晚,但通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中国逐步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转变。他从器物、制度、革命三个层面回顾了中国1840年以来的现代化探索,并特别强调,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通过加入WTO、推动科技创新等关键举措,实现了制造业水平的飞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

(燕教授梳理了四种角度)
燕教授指出,当前中国已基本完成工业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不能简单复制西方模式,而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他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两大核心任务:一是追求高质量发展:通过改革、创新、开放三大路径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力争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49年建成现代化强国;二是要实现全面现代化治理:推动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维度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既要发展又要治理”的平衡机制。他强调,当代青年将是未来25年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在问答环节,燕教授针对“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有效治理”这一公共管理的核心难题,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提出了“分类治理、分区治理、时间差分”等实践思路,并鼓励学生们将政治学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

(师生进行互动)
讲座最后,燕继荣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简单的互动,并寄语青年学子: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未来25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一代应勇担重任,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次讲座内容详实、逻辑严密、语言生动,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现实关切,增强了大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路径与意义系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青年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