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晚19:00,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尧远教授在4J301教室为我院2024级全体硕士研究生作了题为“治理的原象、理论丛林与现代化路径”的专题讲座。
(李尧远教授正在给同学们讲解)
本次报告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治理的原象、治理理论的丛林以及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其中治理的原象部分包括了治理的最基本定义、兴起背景、学界回应以及真正推手;治理理论的丛林包括学术“理论”应当具有的特征、治理的多元形态、治理理论“丛林”的具体内容;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包括了教育、法治、创新、民主、共享、自由、技术、开放以及竞争九个内容。
首先李教授引入了两位学者对治理的解读,接着谈到了治理在企业管理领域、公共管理领域治理兴起的背景,其中包括福利国家的危机、西式民主的危机、发展中国家的颓废、全球化的威胁等,并阐明了市场与等级制的关系。接着,在学界对以上两个领域的讨论作出回应,世界银行作为推手强调了治理是一种多元参与的模式。李教授通过展示公共管理的范式革命和治理的七种含义,给出了最基本的治理的概念:一套改进的能够促进国家发展的有用的制度体系和促进国家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其次李教授讲解了治理理论丛林。他强调学术“理论”应当具有以下特征:抽象性和概括性、解释力和预测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实证性和可验性、动态性和发展性。同时,需要关注治理的多元形态,如政府主导论、社会中心论、网络参与论等。之后,李教授就现有的可纳入治理理论“丛林”的理论展开讲解。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良性互动和结构化;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多个主题,注意多元不等同于多中心;数字治理理论,源于整体性治理论但不同于其所解决的碎片化问题,而是转向专业化问题研究;元治理理论是治理的治理、自组织的组织,政府通过制度设计与远景规划,促进自组织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网络化治理理论,是一种纵横交错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治理的同时和其他主体建立联系;敏捷治理论强调超前反应,以华为对美国的科技封锁作出迅速反应为例;而协同治理理论、参与式治理、自主治理理论、包容性治理、适应性治理都是治理的应有之义,不能称作学术理论。
最后李教授讲述了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关注教育,他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关注法治,保障国家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要在法治的形式上创新,创新是领先的动力;鼓励竞争,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技术是进步的阶梯;开放是学习的通途;法律公正能确保自由有序,而自由是创新的条件。
(讲座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