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我院在西学楼北1308举办了2025年第20期正学读书会(总第131期)。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宋娟娟、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吕艳虹、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石雨格、2024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薛聪茜、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雨欣、2025级数字公共治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卜子桐、2023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商倩云分别作为主讲人进行读书汇报,公共管理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徐嘉莉担任评议人,部分研究生旁听了此次报告会。
PART.01
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宋娟娟分享的书籍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首先她对本书的作者进行了详细介绍,作者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奠基人,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用通俗语言剖析中国社会本质。
然后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全书聚焦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提出“差序格局”这一核心概念——类比“投石入水形成的波纹”,揭示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按亲疏远近划分社会关系的模式;还探讨了“礼治秩序”“乡土本色”等话题,指出传统社会依赖礼俗而非法律,人们安土重迁、靠熟人维系关系。其启示在于,帮助现代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根源,如人情社会、家族观念的由来,为解读当下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如城乡差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提供关键理论视角。
徐嘉莉博士对宋娟娟的读书分享内容进行点评。首先她对宋娟娟同学分享的内容给予了肯定,称赞其对书本内容的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了解详细,另外,将书籍中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关联,汇报内容丰富,以便听众能迅速理解所讲内容。基于宋娟娟同学提到现如今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农村的不可替代性作用,徐嘉莉博士建议,后期可以了解关于这方面的更多问题,如城乡二元体制的部分,能为后期持续性学习提供极大的帮助。

(宋娟娟同学分享书籍)
PART.02
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吕艳虹分享的书籍是杨华的《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这一分享引发了同学们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思考。吕艳虹同学从书籍简介、内容精要、具体示例与总结反思四个维度,系统梳理了这部基于扎实田野调查的著作。她重点解析了书中揭示的县域治理结构性变迁——从传统的“条块结合”迈向“条块合一”的新模式,并深入探讨了当前治理实践中“条条专政”与“块块扩权”并存的复杂现实悖论。她指出,在治理现代化浪潮下,县级党委政府强化资源整合与权威,乡镇则在层层传导的行政压力下,依然积极探寻有限的自主发展空间。同时,她也揭示了基层干部在激励不足与任务超载的双重困境中,所面临的形式主义与内耗挑战。分享最后强调,《县乡中国》揭示出县域治理不仅是行政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全局的政治与社会系统性课题。理解县乡,方能把握中国发展的根基。推动县域善治,关键在于赋予基层更大灵活性、优化激励考核机制、促进条块间的有效协同。
徐嘉莉博士在点评中,对吕艳虹关于“条块关系”的剖析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一步提出前瞻性建议:在数字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下,应深入思考技术赋能如何重塑“条”与“块”的互动关系,为理解县乡治理开辟新的研究视角。

(吕艳虹同学分享书籍)
PART.03
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石雨格分享的书籍是吉姆·柯林斯的《卓越基因》,她从七大维度、四大阶段、就业指南、误区解读等部分展开,系统解读了“卓越基因”如何帮助组织与个人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所谓“卓越基因”,并不是企业与生俱来的优越性,而是一套从初创阶段就可系统构建的关键有重要实践价值。例如,“先人后事”理念提醒管理者,在推进政策前先确保关键岗位有合适的人;“飞轮效应”启示我们,持续小步推进比一次性大刀阔斧更易见效;“刺猬理念”则帮助我们在复杂政策环境中锁定真正发力的焦点。最后,她提醒需警惕三大常见误区:把“卓越”当口号、急于“报时”批评现状、忽视复盘机制。并建议建立“个人运气回报系统”,将意外事件转化为可管理的学习资产。
徐嘉莉博士对石雨格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点评。她认为石雨格同学思路清晰,内容丰富,展现出三大亮点:一是精准提炼“卓越基因”核心理念,系统介绍七大维度与四阶段路径;二是紧密结合行政场景,通过“刺猬理念”“飞轮效应”等工具提供可操作性指南;三是创新性地提出个人运气回报系统等实践方法,为行政管理者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落地价值的成长蓝图。

(石雨格同学分享书籍)
PART.04
2024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薛聪茜分享了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著作《生育制度》,她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双重视角出发,对生育、婚姻与家庭制度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
薛聪茜同学强调了《生育制度》的核心观点,生育是损己利人的社会行为,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绵续的人为保障。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制度体系的逻辑链条:社会以男女分工为基础,在社会抚育能力不足的条件下形成“双系抚育制度”;为了明确子女归属,确立了婚姻制度;为维护家庭结构的稳定,又形成了性制度与乱伦禁忌。婚姻的稳定,则通过“相敬如宾”“变相内婚”“自主择偶”三种社会机制得以维系。此外,她还结合公共管理与心理学的一篇交叉研究《我国家庭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心理账户的视角》,指出:家庭政策激励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当女性感受到制度公平与社会支持时,才可能提升生育意愿。
评议人徐嘉莉博士指出,费孝通的观点不仅揭示了生育制度的社会根基,也为理解当代家庭政策提供了启发。她强调,当代中国的生育问题已不再仅是人口数量的变化,而是与女性生育意愿密切相关。
本次读书会的讨论引发了关于制度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再思考。正如费孝通所言,制度既是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延续的保障。理解生育制度的逻辑,不仅有助于看清社会运行的深层结构,也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家庭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薛聪茜同学分享书籍)
PART.05
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雨欣分享的书籍是美国公共行政学家珍妮特·V·登哈特与罗伯特·B·登哈特合著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首先,她介绍了书籍和作者背景,指出这是21世纪公共行政领域的重要著作,旨在推动公共行政从“掌舵”向“服务”转型,并解释了登哈特夫妇提出这一理论的时代背景和动因。其次,她详细阐述了新公共服务的七大原则,包括服务公民、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战略性思考与民主行动、多元责任、服务而非掌舵、重视人而非仅重视生产率,并将其与新公共管理进行对比,强调公平与公共利益优先的价值导向。最后,她结合美国波特兰社区参与预算、瑞典公民服务中心以及中国“放管服”改革和浙江社区议事厅等案例,展示了该理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应用,让大家对新公共服务理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徐嘉莉博士对刘雨欣同学的汇报内容做出点评。她指出刘雨欣同学的分享逻辑清晰,结构完整,从理论背景到实践案例层层递进。对新公共服务七大原则的解读准确到位,尤其在对比新公共管理时,抓住了“公平优先”与“效率至上”的本质差异。案例选择兼顾中外,既有国际视野又贴近本土实践。建议在未来研究中可进一步探讨理论落地的制度条件,以及如何平衡民主参与与行政效率的关系。

(刘雨欣同学分享书籍)
PART.06
2025级数字公共治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卜子桐分享曹海军的《数字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前沿》,该书是数字公共治理领域,概括性,总体性、介绍性书籍,她首先介绍数字公共治理的概念定义和研究视角,紧接着从制度,技术,安全三个角度,分享数字治理体系构建的基础支撑。第三部分她围绕书中的,分享了包括党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多元治理、公共服务、生态保护、政务服务、应急管理、民主协商九大领域数字公共治理的应用,以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重点介绍数字公共服务领域,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不同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异,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此外对书中,没有提及到的数字乡村治理,数字文化服务等角度进行补充。最后对数字公共治理发展阶段进行回顾,并分享未来前沿趋势和数字治理学习心得。
徐嘉莉博士指出,卜子桐的分享紧扣数字公共治理核心,从整体的角度介绍了数字公共治理,这一领域目前比较新颖,存在的书籍也较少,可以进一步的再更深入的了解,继续阅读相关书籍,也可以深入某一个点,例如数字乡村治理,进行细致研究。

(卜子桐分享书籍)
PART.07
2023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商倩云分享杨华的《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她结合杨华所著《县乡中国》的调研成果围绕基层治理四大核心议题,为县域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践参考。
汇报首先聚焦基层党建形式主义破解。指出当前基层党建存在内容单一化、形式花样化、载体复杂化、痕迹过度化等问题,根源在于“党建任务政治化 + 小口径党建”的错位。提出需通过聚焦中心工作、强化过程管理、精简党务流程、优化考核指标等举措,推动党建与治理实效深度融合。其次,在基层治理风险防控方面,详解“二次事件”防范要点。明确“二次事件”是一次事故影响期内,发生的类似事故,其政治影响与问责力度远大于一次事故。强调一次事故后,县乡需迅速启动隐患排查,以主动作为避免“二次事件”发生,守住基层稳定防线。再次,关于县级执法权下沉,汇报结合“企业污染设备拆除难”案例,说明乡镇“事责权利”不匹配现状,指出执法权下沉需解决配套权力同步、角色冲突、资源保障等问题,并推荐“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该机制无需新增编制,可高效整合部门资源,实现“条块结合”执法。最后,汇报分析非中心工作治理策略。将政策划分为四类,重点解读一般综合性政策推进难点,结合“信用体系建设”“产教融合”案例,提出以发改委为兜底牵头单位、用“项目激励”调动积极性,通过调研、协调、整合资源等举措推动政策落地。此次汇报紧扣县域治理实际,案例鲜活、对策务实,为基层治理者提供了清晰的破题思路。
徐嘉莉博士对商倩云同学的分享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肯定了商倩云同学的分享具有学术深度和思考性,同时,鼓励我们可以将书中关于基层治理的内容借鉴到自身的研究实际中去。

(商倩云同学分享书籍)
在读书会尾声阶段,徐嘉莉博士对整场活动进行了系统性总结,肯定了大家此次的分享内容与对书籍的深入理解,并对大家提出殷切期许。她鼓励同学们:
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学习动力,培养自身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文献或著作时多思考,加强交流,共同进步。同时,在阅读书籍时,可以将书本中的内容与现实相结合,保持探索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学术能力。
至此,此次报告会在几位硕士研究生同学的分享和徐嘉莉博士的点评中顺利结束。此次读书会拓宽了同学们的学科知识面,带给了同学们新的思路与启发,有效推动了跨学科间的思想碰撞与学术交融,促进了同学们学术思维能力的提升。

(此次报告会顺利结束)
“正学读书会”是我院为激励研究生扎根经典学术文献,夯实研究学理基础,培植学术研究定力,提高研究生查文献、读文献、学文献、品文献能力,助力学院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我院始终践行“以学术为志业、以公管为旨趣”的价值倡导,通过开展“正学”系列品牌学术活动,为全院师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进一步提升学院学术涵养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