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时间:2012年10月20日下午14:00-15:40
由纪韶老师做讨论前讲话,她指出一年一次的讨论是十分有意义的,此次会议主要讨论劳动经济方面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是从就业数量质量和劳动关系等方面来讨论劳动经济方面问题,纪老师认为,用什么方法做研究、文章与国际化的结合程度,以及通过特定的方法得出什么结论是一篇文章的关键。
1.发言人:卿石松老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议题:高等教育回报的专业异质性分析。议题描述:作者通过对2008届大学生就业调查数据考察毕业生初次就业中教育回报的专业异质性进行分析,利用分位数回归,分析了专业对教育回报作用在收入分布层次上的差异。OLS回归结果发现,高等教育回报在专业之间存在差距,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平均月工资。与“211”大学毕业生相比,一般性大学毕业生教育回报的专业异质性程度较大。在此基础上,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专业对教育回报的作用在中、低收入分位上更为突出。由此得出专业选择对毕业生收入和劳动市场人才供需结构都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提出调整专业模式和完善“转专业”制度,有利于缓解专业结构性矛盾和提升毕业生收入水平。
2.发言人:董志强老师(华南师范大学),议题:人口研究-人口老龄化与收入分配。议题描述: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迁会影响收入不平等。作者通过建立分析一个数理模型,总结出老龄化导致收入不平等加剧的条件,并从经济理论和经验证据上说明该条件在中国成立,从而提出假说:中国的老龄化加剧了收入不平等。通过运用1996-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基尼系数衡量收入不平等,从经验上证实了老龄化对我国收入不平等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者认为:研究收入不平等问题时,应注意老龄化这一长期被研究者们忽视的因素,因为它蕴含着与其他因素大不相同的政策含义。
3.发言人:魏下海老师(华南师范大学),议题:工会是否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议题描述:作者认为,目前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的发展还是从全球化等宏观角度或者微观角度方面都在考虑劳动收入,但从劳动关系方面的研究很少,从企业层面讨论劳动收入几乎没有,所以作者从这个视角出发,用经济学分析和干预效应模型来讨论劳动收入和资本比关系,基于2010年全国私营企业变量的数据,得出有工会的企业劳动收入高,劳动生产力也高,相反没有工会的企业劳动收入低,劳动生产力也低。通过分析作者得出:(1)工会对劳动收入有负向影响。(2)工会能带来工资生产力溢出效应,但作者提出仍要谨慎评估工会的作用。
4.发言人:朱琪(华南师范大学)老师,议题: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议题描述:大学生创业群体是创业者中的一支生力军,可以将高校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因而大学生创业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现象屡见不鲜,但是作者认为,对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了解以及他们对创业教育及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需求的关注仍然是不够的,在大学生创业研究上较多偏重于理论研究。作者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完成探索研究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和创业目的,调查对象分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上已经毕业并成功创业的人群共两大群体,通过数据分析和相关调研客观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成功障碍因素、大学生创业的储备知识和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程度,同时从硬件储备和个性品质等个性特征因素、创业教育和家庭环境二方面论证了教育环境因素、创业文化、创业机会和创业服务三方面论证了社会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为创业体系构建提供现实根据。
5.发言人:胡永远(南京财经大学)老师,议题:产权制度变迁。议题描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对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具有重要影响。然而,产权制度变迁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资源的自由配置和经济绩效。作者将产权制度进行量化,建立并验证了产权制度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产权制度变迁对中国劳动力流动不仅存在直接影响,还存在以经济增长为桥梁的间接效应。
6.发言人:袁国敏(南京财经大学)老师,议题: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宏观分析。议题描述:作者通过对2003-2010年全国分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最低生活制度对劳动力市场有着积极的影响,现有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低保覆盖面对劳动力市场有着积极的作用,没有增加失业,而是促进了失业率的降低,因而低保在中国没有产生“养懒汉”的副作用。
7.发言人:耿林(中国人民大学)老师,议题:收入分配长期演化趋势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多重倒“U”型的理论模型。议题描述:纵观关于收入不平等长期演化趋势的研究,无论在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存在着分歧,尤其随着近年来数据可获得性的提高,以及更新颖的计量方法的使用,许多案例和经验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的长期演化趋势远比库兹涅茨倒“U”假说所描述的情形更为复杂,甚至出现某种周期性变化特征。而对最近这些经验研究结果,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作者通过构建数理经济学模型的方式,尝试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8.发言人:黄伟(中国人民大学)老师,议题: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与就业效应分析。议题描述: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财富过度集中,低端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分配不公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是急需解决的社会矛盾。作者评估了北京市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状况,并采用中介效应法分析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是最低工资对建筑业就业产生负效应。二是建筑行业最低工资的就业负效应,部分是通过技术装备率的中介效应形式实现的,最低工资增长促使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最终影响就业水平。其它原因可能是建筑企业直接减少招聘、减员来应对人工成本上涨。三是最低工资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作用于就业水平。以上研究发现为政府部门建立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科学的调整办法提供参考依据。
9.发言人:徐慧(北京师范大学)老师,议题:劳动力输出地经济如何影响外出务工者的返乡决策。议题描述:近年来外出劳动力返乡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作者以劳动力回流的原因为研究出发点,基于2008年安徽省无为县的住户调查,通过probit模型回归分析,得出来源地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返乡决策,研究还发现,留守儿童对民工返乡也有影响。
10.Reporter:Wei Zhang(School of Labour and Human Resourc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Health Reform, Labor Market Restructuring,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 in the Hu-Wen Decade.Describe:Health reform frequently hits the news headlines over the Hu-Wen decade. It is often cited as an example of the leadership’s prime commitment to improving social well-being aside from GDP growth. But, as this paper maps out, health reform is, in the first place, an instrument of the leadership to fulfill other commitments—the commitments to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reforms—that they deem more imperative. In particular, health reform has been primarily used to facilitate further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cluding privatization and labor market deregulation. As such, health reform measures have not been far enough to deliver substantive progress in health outcomes. Moreover, persistent enthusiasm for neoliberal solutions may run counter to the goal of improving population health and social welfare.
由袁国敏老师做总结评论,袁老师认为,这次会议中各位老师在选题方面很新颖,也有很多亮点。例如,将老龄化结合,对倒u曲线的修正;研究方法规范,都有计量分析和数理模型。研究内容充实,这次会议基本上是从劳动市场运行,收入分配,大学生就业创业,和公共卫生政策等方面研究,对各位老师的观点基本赞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