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4日下午,张凤阳教授在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多媒体会议室为全院师生进行了主题为“中国人的社会不公感:一种政治现象学解释”的学术讲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雷晓康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张凤阳教授首先区分了公正观和公正感,进而指出社会不公感的形成机理,即资源的分配和公正的期望出现了不一致甚至是悬殊的状态,而如果全社会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那么不公正感就会从个人蔓延到群体,最后发展至整个社会。讲到这里,张凤阳教授提出了问题,即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不公平感?以及普遍的社会怨恨会滋生出什么行动?
根据亚里士多德关于阶层分化及其行为选择与后果的分析,结合德国哲学家舍勒关于社会怨恨的研究,张老师指出,群体应的应享权利同群体的实然状况之间的落差极大,怨恨的心理动力就会越积越多,而社会的贫富差距正呈现出一个“中间小,两头大”的形态,即极贫和极富的人占大多数,而处在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则占比较低,忍无可忍的怨恨必然出现在这种社会中。传统的等级社会由于法律文化和愤俗习惯对身份等级的合法性证成和掩饰,不同阶层之间不存在因为对比而产生的差距,故而阶层见怨恨比较小,而同阶层内部的比较落差很小,自然也就没有怨恨,所有传统社会相对稳定。但现代社会开启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和人人平等的时代,基于平等的观念,人人都有“权利”跟别人相比,但由于客观的市场竞争和机运差异个体和群体的贫富分化在所难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事实上”又不能相比,加之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不但激起了人们的平权意识,而且拉升了人们的欲望需求,由此造成了一方面大家社会公正期望比较高,一方面资源的分配比较复杂,社会不公感由此产生和蔓延。张凤阳教授从几方面向我们阐释了今天的国人公正期望如此之高的原因,并指出可以从资源配置入手,降低国人的不公正感,而途径就是遵循罗尔斯在正义论提出的思路,从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面入手。
讲座结束后,张凤阳教授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与互动。大家对张凤阳教授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和深入浅出的讲课风格十分认同和赞赏。讲座在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