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管快报NEWS
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团队
专访
一言一行系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
社会保障事业,乃国之大事
既关乎当下之民生保障
亦系于未来之传承绵延
公管社保团队基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围绕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制度政策、管理服务等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了鲜明的教学与研究特色,被誉为社会保障研究的“西北重镇”。近五年来,社会保障团队承担国家社科重大、教育部重大攻关、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农业部、国家医保局、国家统计局、全国老龄办等项目三十余项,发表SSCI和CSSCI论文六十余篇。团队多名教师分别担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分别入选陕西省“三秦学者”、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青拔人才、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西北大学仲英青年学者、西北大学青年学术英才等。团队拥有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合作单位、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陕西(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新时代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研究团队入选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健康养老与民生治理研究团队入选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和西北大学哲社特色优势科研团队,养老保障与乡村治理研究团队入选西北大学哲社特色优势科研团队。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西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获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现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与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社会保障本硕博学位齐全的学历教育培养体系,并招收社会保障方向的公共管理博士后。
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于1999年在西大社保研究所的基础上申报、2000年获批、2001年正式开始本科招生、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2019年开始招收博士,现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与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2000年,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原管哲系、社科系、图情系的相关教师组建了公共事业与社会保障系;2004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划归公共行政学系,原公共事业管理与社会保障系系名改为社会保障学系;之后不断引进新毕业的博士,社保团队不断壮大起来。社保团队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已获得博士学位的11人,在读博士1人。
20年的时间、20年的努力、20年的风雨、20年的成长。截至2020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连续招生20年,毕业本科生有16届共535人。该专业在校本科学生规模保持在100余人,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已连续招生19届,已毕业16届共305人。社保专业现已形成本、硕、博多层次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2年6月,社保系主任席恒、副主任许琳
在北京出席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钻坚仰高,脚踏实地
“社保团队始终坚守学理研究,并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遵从着‘学理性研究——政策性研究——科普性研究’的研究思路。”
——席恒老师
提到社保专业的初创,许琳老师仍记忆犹新。1999年,许老师骑着自行车,背着装满资料的背包,带着社保团队的希望,辗转陕西省人社厅、陕西省社保局、西安市社保局、陕西省总工会等多个部门就社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开课计划征求意见,“大家都对这个全新的专业寄予厚望,我也是全身心投入这个新专业的建设。”一辆自行车、一个背包、一群人的努力,西北大学社会保障专业诞生了。20年来,西大社保开展了诸多的课题研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与研究方向,如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研究、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研究、健康保障研究、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等;团队的多项研究成果不仅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而且也进入了国家政策视野,对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和持续十年的两岸四地养老保险研究,分别获得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资助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
从2001年到2021年,西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经发展了20年。20年蓬勃向前的进程中,有太多值得铭记与回忆的时刻和故事。
2011年,社保团队参加了由南风窗资助的“调研中国”中国大学生社会调研项目,代表西大社保站在全国层面竞争,两千多个报名团队中,社保人克服重重困难,敢于直面挑战,最终只有十个团队入选,西大社保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学生指导老师,翟绍果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将这件事讲给每一届社保学子听。他说,社保的老师们都非常鼓励社保学子们勇于尝试,站在全国的层面和诸多名校的学生来同台竞争,不断提升自身,向着成为“出类拔萃”的社保人而努力。
除了在专业素养、人文精神和公共服务精神等全方位来培养人才,社保团队在发展的历程中还有着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
“我是2012年入职西北大学的,记忆犹新的事情就是社会保障团队参与了陕西省91家养老机构的星级评估工作。”吴玉锋老师也回忆起他有关社保的独家故事。受陕西省民政厅委托,从2019年11月开始,社保团队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全省91家养老机构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星级评估。在持续近3个月的时间里,团队圆满完成了对全省91家养老机构的星级评定工作。老师们勠力同心、协同分工,从资格资质、制度建设、设施设备、医疗服务、护理康复服务、老年人及护理员满意度等方面对全省91家养老机构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考察和公正的指标打分,圆满完成了省民政厅委托的评估工作,获得了民政厅及养老机构的一致认可。本次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团队教师的实地调查能力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彰显了西北大学社会保障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为促进陕西省养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西大贡献。
“天下苍生,社保为重。西大社保,公诚勤朴,正学善行;蓄力二纪,可以远矣。”
——翟绍果老师
社保团队深刻的认识到团队当下成绩的取得最根本就在于大家对学理性研究的坚守,这个坚守就是西大社保的特色和精神所在。同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秉承社保特色的基础上,社保团队坚持“倾听外界的声音”,这同样有利于了解学界其他学者的研究领域及状态、丰富自身的研究视角、拓宽研究思路与方法。
薪火相传,同心同行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西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获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这是团队老、中、青三个梯队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老一辈教师先行奋斗的结果。”
——吴玉锋老师
西大社保,简单的四个字,却是一代代社保人的代名词,也是社保团队历史传承的结果。翟绍果老师提到一件在他读研时发生的事情——2003年在一次学术会议的签名时,参会的同学们没有签自己的名字,而是不约而同地签了“西大社保”四个字。于每一位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的师生来说,“西大社保”这四个字,就是社保人共同的名字。
社保团队的成绩就是梯队传承与学术传承并行所取得的。
公管社保团队拥有包括老、中、青三个梯队的学者,既有开拓耕耘的前辈教授们,也有承上启下的中流力量,还吸纳了焕发活力的青年面孔。经过多年的团队协作和科研攻关,现已发展成为一支梯队合理的研究团队。“当前取得的成绩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在席恒老师、许琳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大家在各自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的结果,是老师们通力合作的结果,是大家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无限热爱的结果”。许多老师在谈到自身对于社保当前成绩的感想时如是说道。
作为团队的开拓者和引领人,席恒老师在学术上有自己的思考、坚持和风骨,从学术论文、著作到众多精品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学术成果颇丰。尽管生活忙碌,席老师仍不遗余力为学院师生谋求更好的发展平台,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公管人的踏实勤奋和公益价值。许琳老师从教近40年来,始终以极大的热情献身教书育人与科研事业,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慈善事业等领域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作为社保团队的青年一代,李东方老师对于许老师在团队建设以及专业发展的付出钦佩不已,回忆起社保团队的发展历程,李东方老师提到,许老师第一次上课时向学生介绍社保专业就用整版的板书,一气呵成地写下了社保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并进行详细讲解。
坚持、细致、认真、投入组成了公管社保团队的精神。团队先行者们在自身行动中始终践行并将这种精神浸入到队伍中,进而使得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在这种精神的熏染下不断进步。同时,每个人都对社保有着满腔的热情、对专业充满热爱,带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关注社保制度的建设、关注各阶层民众的社保诉求,把热爱做到极致,把信仰始终坚守。在团队成员们眼中,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贡献一份力量,是他们作为社保人的幸运,也是他们的责任!
“大学实际上是一个共同体,不仅有老师们之间的教师共同体,还有学生们之间的学生共同体,更重要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共同体。”翟绍果老师将团队之间的代际传承如是概括。在社保团队这个教师共同体中,前辈老师们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奠基作用,同时在专业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等方面,团队教师们都有着极强的敬业精神,新老教师间相处和谐、融洽、友爱,同样将使命感、责任感加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社保前辈们的奠基为团队创造了更好的平台以及更好的研究基础,同时也为年轻一代教师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激励着一代代社保人在榜样的力量中不断奋进,不断巩固团队在全国以及在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青年后辈们在前辈教授们的提携和培养下逐渐成长,并将西大社保的特色以及学理性的传统薪火相传。
在老师们看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体也是十分重要的。许琳老师非常喜欢和学生们打交道,提起社保学子们,许老师对于很多“往事”仍能如数家珍地一一讲出,但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则是社保学生们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和渴求,在课堂中,他们发言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在实践活动中,他们积极踊跃,敢于创新,第一届社保学生在校期间举办的社保论坛给许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丽娜老师坦言很喜欢讲台上的自己,喜欢与学生交流的那种状态。在老师们看来,在这片热爱的领域,与学生相携同行,把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与人生体验分享给同学们,促进同学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一言一行间将西大社保这一学科的特色传承下去是一件幸福的事。一位毕业生在给许琳老师的信中写到:“西大社保给了我们一生最荣光的印记,赋予了我们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素养,不管走到哪里,都以作为西大社保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公共管理学院20周年院庆社保专业校友返校座谈会合影)
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已经获批国家一流专业,西大社保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国家一流专业也是一种极大的社会声誉,彰显了西北大学社会保障专业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将有助于团队中每一位成员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矢志不渝,无问西东
“社保事业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事业,在这个领域待久了,就会出现一颗善心、一腔热血。”
——李东方老师
一颗善心、一腔热血,是李东方老师对于社保团队精神品质的概述,天下苍生,社保为重,社会保障强调公平正义、互助共济、合作共享,在很多社保团队的老师看来,社会保障的研究是需要情怀的,与经济学研究不同,经济学研究追求效率和利益,社会保障研究追求的则是公平与民生。
“社保专业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专业,也是最强调责任与担当的专业。”
——许琳老师
“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提高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所以我们都始终带着这种情怀在进行研究。社保团队的每一个人也都怀着一种对于学术的追求,大家都努力向做出一些类似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成果”,聂建亮老师将社保团队和社保人的特色概括为情怀。不止聂老师认为社保人的特色是情怀,翟绍果老师也同样将情怀记在了心间,“社保人身上特殊的精神品质正是一种为苍生计的情怀和责任担当”,翟老师以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研究为例,当研究某个具体问题时,提出某个观点或形成的学术论文很可能影响或改变某些决策,进而为民生福祉出一份力,所以社保团队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不仅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情感和情怀,社保团队的老师们一路坚守初心,一路始终如一。
社保团队的精神品质与公共管理学院的院训有很多相契之处,“正学善行”四个字也时刻体现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社保团队的老师们以坚持、细致、认真投入于学术、育人中,同时以热爱、责任、匠心投入于团队、专业、社保事业的发展中。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唐丽娜老师
正人正己,博学慎思,仁政善治,明辨笃行,这是社保人二十年来秉持的态度,更是公管人二十年来的使命与担当。社保人对公管精神也有自己的理解——带着正言善行的坚定信念、一心为公的远大抱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人生的磨砺中做到真实、包容与淡定,在西大公管这颗大树上继续勇往直前地攀爬,让西大公管更加枝繁叶茂,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这,就是烙印在社保人身上的公管精神。
社保团队合影
(从左至右依次为:聂建亮、唐丽娜、吴玉锋、翟绍果、周明、席恒、许琳、杨波、李东方、朱楠、任行、李东)
西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师资简介
席 恒: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曾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减灾委专家组组长,陕西省应急管理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国家级与省部级重要课题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省部级学术奖励十余项。入选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三秦学者等人才称号。
许 琳: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大学社会保障专业负责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福利协会理事、陕西省慈善协会理事、陕西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社会建设工作咨询专家、陕西省老龄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等。在高校任教37年,从事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近3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等各项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著作和教材1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2015年获“陕西省教育工会五一巾帼标兵”称号,2017年获“西北大学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周 明:教授,经济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科学研究专门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现任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理事、陕西省软科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陕西金融学会理事、陕西省资源经济学会理事、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学会理事等,《管理世界》《统计与信息论坛》等杂志匿名审稿人。在SSCI、SCI、CSSCI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 19 项,参与“中改办”顶层设计项目等多项,曾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3部。
雷晓康: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访问学者,陕西省中青年社科拔尖人才。西北大学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合作单位主任,西北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主任。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社会建设工作咨询专家、陕西省人民政府立法专家库成员、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库成员、陕西省应急管理专家库成员、西安市决策咨询委委员、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CAFF50)特邀研究员。
翟绍果:教授,博士生导师,多伦多大学卫生政策、管理与评估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保障和公共政策。兼任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研副院长、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医疗保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专委会理事、陕西省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卫生经济学会理事、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及陕西省民政厅养老服务专家等。担任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健康养老与民生治理研究团队)负责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学健康养老研究院院长。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六项,主持陕西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政部、农业部、国家医保局、国家统计局省部级课题二十余项,主持陕西省民政厅、安康市发改委、汉中市发改委、榆林市和延安市医保局等厅局及地市课题多项。出版《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等学术专著6部,在SSCI和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人社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多项省部级奖励。入选西北大学仲英青年学者、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会评人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会评人选等。
朱 楠: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美国西北拿撒勒大学访问学者,民政部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合作单位兼职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理事,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西北大学“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入选者、西北大学优秀教师。长期从事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教育部及省级社科基金项目8项、厅局级项目2项、教改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9部、校译著作1部、参编教材2部,在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学术成果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项、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2项。
唐丽娜: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荷兰莱顿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员、陕西省劳动学会会员。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委托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在《经济纵横》《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甘肃社会科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著作、参编教材多部,获陕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吴玉锋: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理事,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学系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社会学与社会保障。西北大学“青年学术英才支持计划”人选,西北大学“养老保障与乡村治理研究团队”首席专家,西北大学优秀教师。担任《人口与发展》和《中国经济问题》CSSCI期刊匿名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中国老龄协会项目和农业农村部项目等。在《中国软科学》《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经济问题》《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人口与发展》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刊登或转载;成果核心观点被《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等期刊引用。著有《参保行为与社会资本:嵌入机制》等两本专著。围绕养老保险制度的系列研究成果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重视,对策建议被农村社会保险司采纳,受邀讲授《农民参保行为》课程。获得陕西省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老龄协会老龄政策理论研究三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
聂建亮: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学系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西北大学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合作单位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学会会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城乡社会治理。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老龄政策理论研究部级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多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目前已出版专著1部,在《公共管理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社会保障研究(京)》《人口与经济》等CSSCI(含扩展版)来源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发表论文被下载近4万次,观点被引用900余次。曾主持和参与全国性社会调研活动近50次,调研时间累计超过400个工作日。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等CSSCI来源期刊审稿专家。
李东方: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应急管理。近年来,主持和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了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与体系完善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经济效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农村老年人因病致贫返贫的协同治理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及老龄委、发改委、民政部门、人社部门等横向研究项目二十余项。其中作为主要参加人所参与研究团队的成果《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制度比较与可携性研究》(研究报告)获2017年度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台湾研究》《经济评论》《中国工业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杨 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养老保障、长期照护等。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员、中国劳动科学教育分会会员。主持教育部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全国老龄办课题、教育厅课题、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同时参与发改委、民政部、陕西省民生规划项目等十多项课题,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经济问题》《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等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得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多项省部级学术奖励。
李 东:讲师,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西北大学经济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和养老产业。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参与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8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现任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助理、西安医学会创伤应激心理援助分会委员,并承担《经济学原理》《劳动关系与薪酬管理》《保险学》等课程等教学工作。
任 行: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养老保险理论与政策。参编专著《退休意愿、退休政策与退休准备》(2018)与《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制度比较与可携性研究》(2014),在《Journal of Aging & Social Policy》《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quality in Health》《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SSCI与CSSCI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数十项,获得全国保险与社会保障优秀博士生学术论坛二等奖、第一届中国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论坛二等奖、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