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亮,1986年8月生,现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MPA中心副主任;理论经济学博士(2015),应用经济学博士后(2016-2020),2015年7月起在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教,2018年7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23年1月破格晋升教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专家咨询委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员、陕西政治学学会理事,《当代经济科学》、《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管理评论》等期刊匿名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检测专家库专家,邮箱:wangxinliang@nwu.edu.cn。
长期从事公共政策分析,地方政府行为等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及面上项目,民政部部级理论委托课题,陕西省社科基金,陕西省软科学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纵向研究课题多项;在《中国软科学》、《统计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管理评论》、《经济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学动态》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网络版)》等转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主持完成的多项研究报告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以及部分基层人民政府采纳;以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第九次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十次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9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21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20年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科研奖励,作为参与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入选西北大学青年学术英才计划、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三秦英才”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一、科研论文:
1、王欣亮、白冰阳、刘飞:数字技术创新突破下的新质生产力价值剖析——基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目标考量[J],工业技术经济,2024,372(10):156-165,CSSCIE
2、王欣亮、李想:数智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逻辑与进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17-27,CSSCI
3、王欣亮、卫玲: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赋能农民现代化的逻辑与进路[J].求是学刊,2024,51(04):93-106.CSSCI
4、刘飞、邢誉丹、王欣亮:数字化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机理、挑战与路径[J].人文杂志,2024(07):107-115,CSSCI
5、刘飞、贾士俊、王欣亮: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民共同富裕——基于田园综合体试点政策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24(4):124-137,CSSCI
6、Wang X.L., Nan T.,Liu F*., Xiao Y.X.Analysisof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olicy Factorsof Eco-Innovation Efficiencyin Chinese Urban Agglomerations,Ecological Indicators,2024,163(SCI,JCR 1区,中科院2区TOP刊,IF=7.0)
7、王欣亮、张家豪、刘飞:大数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吗?——基于数据基础设施与技术应用的双重效应解释[J],统计研究,2023,40(5):103-119,CSSCI
8、任弢、王欣亮、张家豪:政府数字化转型何以提升区域创新绩效?[J],人文杂志,2023(3):121-130,CSSCI
9、王欣亮、杜壮壮、刘飞: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契机”或“阻力”——基于供求双维机制分析[J],管理评论,2022,34(10):79-91,CSSCI
10、王欣亮、汪晓燕、刘飞:社会福利、人才落户与区域创新绩效——对“抢人大战”的再审视[J],经济科学,2022(3):65-78,CSSCI,国研网全文转载
11、王欣亮、杜壮壮、刘飞:大数据发展、营商环境与区域创新绩效[J],科研管理,2022,43(04):46-55,CSSCI
12、王欣亮、王宇欣、刘飞:营商环境优化与区域创新效率——兼论经济一体化的联合空间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06):40-50,CSSCI,国研网全文转载
13、刘飞、王欣亮:政府数字化转型与地方治理绩效:治理环境作用下的异质性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21(11):75-84,CSSCI;国研网全文转载
14、王欣亮、刘飞:财政失衡下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中央激励下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当代财经,2021(7):24-37,CSSCI
15、王欣亮、汪晓燕、刘飞:税收竞争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吗?——基于创新要素流动的空间机制分析[J],财贸研究,2021(6):98-110,CSSCI
16、刘飞、柯洪波、王欣亮:权力下放中改革效能提升的逻辑、难点与路径优化——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J],人文杂志,2021(1):120-128,CSSCI
17、刘飞、杨盼琳、王欣亮: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偏向与公共服务效率损失——来自文化服务供给的证据[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15-125,CSSCI
18、王欣亮、兰宇杰、刘飞:主体协同、军民融合与创新要素空间配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19):141-150,CSSCI
19、王欣亮、杜壮壮、刘飞:人口老龄化、需求结构变动与产业转型升级[J],华东经济管理,2020(7):61-72,CSSCIE;国研网全文转载
20、王欣亮、兰宇杰、刘飞:军民融合能否撬动区域创新绩效提升?[J],科学学研究,2020(3):555-565,CSSCI
21、刘飞、鲍身伟、王欣亮:人工智能时代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抉择:依据、动力与策略[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50-159,CSSCI
22、王欣亮、任弢、刘飞:基于精准治理的大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9(12):121-126,CSSCI;国研网全文转载
23、王欣亮、刘飞:创新要素空间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8(6):51-56,CSSCI
24、王欣亮、魏露静、刘飞:大数据驱动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路径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50-55,CSSCI
25、王欣亮、张驰、刘飞:官员交流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分析[J],人文杂志,2018(9):43-52,CSSCI
26、刘飞、王欣亮:新时代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J],科学管理研究,2018(3):5-8,CSSCI
27、刘飞、王欣亮、白永秀:城乡协调分异、社会保障扭曲与居民消费差距[J],当代经济科学,2018(3):35-44,CSSCI
28、刘飞、王欣亮:创新要素、空间配置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我国1998-2015年面板数据[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7-14,CSSCI
29、王欣亮、杨磊、王铮:新时代的知识供需匹配优化:探索知识市场的改革路径,图书馆论坛,2018(4):58-65,CSSCI
30、王欣亮、任弢:知识消费升级影响下的公共信息服务供给侧改革路径分析,宁夏社会科学,2018(1):117-122,CSSCI
31、王欣亮、刘飞:基础教育投入不均会扩大城乡消费不平衡吗?——基于多重面板门槛模型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19-127,CSSCIE,新华文摘(网络版)2018年第7期全文转载
32、王欣亮、刘飞、任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村镇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10):63-71,CSSCI
33、王欣亮、任弢:我国社区治理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理论导刊,2017(7):91-97,北核
34、王欣亮、曹蓉:创新社会治理框架下我国应急管理提升路径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7(4)
35、王欣亮:利用产业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N],光明日报(理论版),2014年5月25日
36、王欣亮、严汉平: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分解及演进研究:1952~2012[J],人文杂志,2014(2):38-44,CSSCI
37、王欣亮、严汉平、刘飞: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时间演进及空间机制分解:1952-2012[J],当代经济科学,2014(3):1-10,CSSCI,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14(4),《新华文摘》2014(15)篇目辑览;以《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时空演进》为题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10)
38、王欣亮、严汉平、刘飞:经济危机的起源与反思—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全文转载于“求是”网(www.qstheory.cn),2012年2月15日,CSSCI
39、郭俊华、卫玲、王欣亮:城乡生活一体化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1(2),CSSCI
40、严汉平、王欣亮:西部大开发以来地方政府政策演进及绩效评价[J],重庆社会科学,2009(4),CSSCIE
二、主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基于数字赋能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视角,项目号:72474180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损失研究:基于财政失衡下地方政府行为偏向的分析,项目号:72074180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经济增长效率损失研究:基于要素空间错配下产业结构失衡的分析,项目编号:71703121,已结项,结项评估为优。
(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8T111087,已结项
(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7YJC790158,已结项
(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17M613040,已结项
(7)民政部部级理论委托课题: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西部地区社会治理能力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MZRL010520,已结项
(8)陕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推动陕西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及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17D035,已结项
(9)陕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经济驱动陕西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D048,已结项
(10)陕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陕西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3SJ11,在研
(11)陕西省创新支撑计划—软科学面上项目:优化创新要素配置驱动陕西省区域协同创新绩效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3-CX-RKX-135,已结项
(12)陕西省创新支撑计划—软科学面上项目:基于分类治理的陕西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精准化研究,项目编号:2017KRM175,已结项
(13)陕西省创新支撑计划—软科学面上项目:基于优化创新要素配置的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KRM054,已结项
(14)陕西省创新支撑计划—软科学面上项目: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驱动陕西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KRM069,已结项
(15)陕西省教育厅人文专项,项目编号:16JK1723,已结项
(16)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西安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项目编号:17J141,已结项,评级良好
(17)陕西省统计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共建共享格局建设的陕西省社会治理能力测度研究,项目编号:2016LY10,已结项
(18)2019年度陕西省文化旅游研究项目:陕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WHHLYKT921,已结项
(19)2021年度陕西省文化旅游研究项目:陕西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WHHLYKT22,已结项
三、出版著作:
(1)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要素配置视域下的产业转移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2月,独著,ISBN 978-7-5203-1595-1
(2)区域协调发展:大国崛起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12月,排名第四
四、科研奖励:
(1)2024年2月,《社会福利、人才落户与区域创新绩效——对“抢人大战”的再审视》,获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2022年6月,《人工智能时代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抉择:依据、动力与策略》,获陕西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三
(3)2021年11月,《基于分类治理的陕西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精准化研究》,获2021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4)2019年11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村镇发展战略研究》,获陕西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5)2019年4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村镇发展战略研究》,获2019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6)2018年5月,《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西部地区社会治理能力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获陕西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排名第一
(7)2017年1月,《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时间演进及空间机制分解:1952-2012》,获第九次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8)2018年11月,《我国社区治理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获第十次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
(9)2016年3月,获第十三届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排名第二
(10)2018年7月,入选西北大学青年学术英才计划,结项考核优秀
(11)2018年9月,获西北大学优秀教师
(12)2020年11月,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20年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3)2021年7月,获西北大学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14)2022年,入选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
(15)2022年,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16)2022年9月,获西北大学优秀教师
(17)2023年7月,获西北大学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18)2023年,入选陕西“三秦英才”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19)2024年7月,获西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五、教学方面
(1)2021年获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堂创新大赛三等奖
(2)2018年,主持完成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公共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多元课堂-多维能力’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X18075)
(3)2022年作为参与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