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5日晚19:00,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曹蓉教授在4J301教室为我院2024级全体硕士研究生作了题为“公共服务动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题讲座。
(曹蓉教授发言)
讲座详情
本次报告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动机和公共服务动机。其中动机部分包括了动机的定义、分类、过程及理论;公共服务动机包括其兴起、定义、结构、测量、影响因素和研究评述。
首先曹老师详细论述了动机过程,认为动机的基本模型大致包括:需要或期望的产生并变成行为或行动的推动力,个体努力去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最后通过成就来对先前的需要或期望进行反馈。形如一条不断延申的链条,共经历了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五个环节,管理者需要在心理紧张的阶段施加一定的外力刺激来帮助被管理者形成动机并产生行动最终达成目标。
其次曹老师将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和公共管理相关课题相联系。如大家熟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心理需要的满足需要政府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进行脱贫攻坚来达到稳定社会的需要;安全需要则主要受困于未来的不可预知性,需要通过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安全的需要;社交需要则主要指爱和归属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被社会接纳和尊重;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最后包括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另外一个心理学理论则是成就需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利兰将高层次的需求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成就需要指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愿望;权力需要指影响或控制他人的欲望;归属需要指建立友好的亲密人际关系的欲望。曹蓉老师指出往往成功的领导者需要具备较高成就需要和权力需要的同时,具备较低的归属需要。但各个需要的高低并不是衡量领导者成功的绝对标准,同时也会受到很多其他方面的影响。
最后曹老师讲述了公共服务动机—PSM的相关理论沿革,指出公共服务动机是一种心理选择倾向,是个人对主要或者完全基于公共机构或集体组织而表现出的一种个人倾向反应。PSM具有受文化和体制影响很大、超越公共部门普遍性而表现出服务取向、是一种内在动机的一系列特征,其结构主要由理性动机、规范动机、情感动机构成,并分为公共利益承诺、社会公平公正、公民责任意识、公共政策吸引力、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六个维度。PSM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需求测量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行为观察法。需求测量法通过研究个体的报酬偏好来反映公共服务动机;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从而间接的测量其公共服务动机水平;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直接测量公共服务动机水平。同时指出中国的PSM研究目前的发展趋势,包括对公共服务动机进行精确的本土化界定、追求更严格的研究设计、注重公共服务动机前因和结果的探究、关注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对象的拓展性、提升公共服务动机理论指导管理或政策实践方面的研究。
(专题讲座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