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我院举办了2025年第10期正学读书会。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应急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毛晶瑾、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思齐、2023级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郭潇、2023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商倩云、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徐曼、2023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明慧、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蒲双、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胡鑫、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杨怡哲分别作为主讲人进行读书汇报,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郑冰茹担任评议人,部分研究生旁听了此次报告会。
2024级应急管理硕士研究生毛晶瑾分享了栾帆所著的《舆论陷阱:媒体危机应对指南》。她从作者介绍、章节概要和思考总结三个维度进行了解读。毛晶瑾同学先阐述了新媒体时代舆情的演变,厘清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并指出两者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影响力。继而,列举并剖析了诸如虚假信息陷阱、情绪化陷阱、片面报道陷阱等常见的舆论陷阱类型,并深入探讨了引发媒体危机的诸多因素。在危机应对方面,书中着重强调了三大基本原则:及时性原则,即迅速反应,抢占舆论高地,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真实性原则,确保所发布信息准确无误、真实可靠,杜绝隐瞒欺骗,以维护公众信任;一致性原则,保证信息传达连贯统一,避免出现矛盾混乱,损害自身公信力。针对不同类型与阶段的危机,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包括积极沟通策略,即主动与媒体、公众交流互动,传递正面信息,塑造良好形象,减少负面舆情影响。在思考总结环节,毛晶瑾同学回顾了书中核心观点,提出通过有效沟通、形象修复等策略能够全方位提升危机应对处置能力,为企业、社会组织乃至个人应对舆论风波、开展危机管理提供了操作性的指引。
郑冰茹博士对毛晶瑾同学的汇报予以点评,认为其汇报逻辑严谨、内容详实全面。毛晶瑾同学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展现了危机中成功及失败的沟通实践形态,深入总结了背后的经验教训。郑博士还指出,危机公关和舆情管理之于政府稳定社会秩序、提升公信力意义重大,已经成为当下公共管理领域的关键研究课题之一。

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思齐在本次正学读书会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逻辑思路和观点内容四个部分分享王亚南所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首先,汇报人将王亚南的68载的岁月主要分为青年立志、潜心学问和出任厦大三个部分,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其生平事迹。其次,汇报人在第二部分开篇分享了王亚南撰写此书的直接原因,即王亚南对李约瑟博士关于中国官僚政治相关问题的探讨。同时,也对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大致介绍。再次,她介绍了全书的逻辑思路,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对官僚政治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也对英法、德俄及美国的官僚政治的背景和结局进行阐述;第二,主要聚焦于中国官僚政治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和运作机制,阐述其内部逻辑和运行规律;第三,讨论中国官僚政治对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影响,对当代社会造成的现实问题以及中国现代官僚政治的三个演化阶段并提出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最后,思齐同学着重讲解了官僚政治的概念及起源、中国官僚政治产生原因及社会经济基础、支持官僚政治高度发展的两大杠杆——两税制和科举制,同时分析了官僚政治对中国的最大影响——社会长期停滞,并阐述作者对中国现代官僚政治转型方向的观点:相信科学,相信人民,人民掌握主导权,主动参与政治,最终必然会终结官僚政治,走向现代政治。
郑冰茹博士对本次分享做出点评,在逻辑总结、内容理解等方面提出表扬,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在听取汇报时的想法,如对领主经济形态和地主经济形态的内容与汇报人进行讨论,同时建议思齐同学时间把控需要加强,并将本书的相关内容运用到日常学术研究中。

2023级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郭潇分享书目是大卫•英格里斯所著的《社会理论的邀请》。郭潇同学从书籍简介、书籍脉络、内容分享、思考和讨论四部分展开她的分享。她系统梳理了社会理论的发展脉络,从古典理论到当代思潮,通过解析社会理论的核心范式与当代价值,探讨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个体命运,而个体行动又如何反作用于宏观系统这一命题。在内容分享部分,她重点剖析了贯穿几乎所有社会理论的三大关键主题:知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互动)、结构与行动(能动性)以及现代性。郭潇同学从社会思想中的古典传统展开,阐述了康德、黑格尔、韦伯、尼采等人的理论及其对后续社会理论的影响,并以功能主义范式、理性选择与交换理论范式为例,细致对比了两者对“社会秩序”的不同解释路径。她认为理论选择隐含价值偏向,功能主义中社会是功能整合的系统,整体优先于部分,个体扮演被结构形塑的“文化傀儡”;而理性选择理论则可能弱化文化共识,现代社会是理性化、市场化的场域,个体通过契约和交换实现合作,是自主决策的“理性行动者”。最后提出对社会理论“反身性”的价值应用、警惕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局限、关注其中性别、种族等多元身份的缺位等的进一步思考。
郑冰茹博士对郭潇同学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她认为郭潇同学叙述脉络清晰,分享内容深刻细致,对其汇报内容予以肯定。她认为社会理论不是空中楼阁,鼓励大家以理论滋养实践,对理论进行批判吸收与创新应用,结合中国叙事,讲好中国故事。

2023级社会保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商倩云同学分享的书籍是项飙老师所著的《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她从书籍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著书逻辑、研究方法以及分析鉴赏等维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首先介绍了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动机,让我们对作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她详细阐述了作者如何通过长达数年的田野调查,深入北京“浙江村”的生活,记录了这个特殊社区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结构。在著书逻辑部分,向我们展示了作者是如何构建起分析“浙江村”框架,以及如何通过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来支撑他的理论分析。她对书中的每个章节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让我们对“浙江村”的社会运作、文化特色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特别强调了书中对于“浙江村”形成、发展和变迁的深入分析,以及对于“浙江村人”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以及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的详细描述。这些内容不仅为我们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融合和社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而且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方法部分,她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作者是如何开展质性研究的,为我们展现了做好一份研究的应有之义。最后总结了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变迁和社区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跨越边界”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个体和社会结构的本质意义。
郑冰茹博士对商倩云同学的分享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肯定了商倩云同学的分享具有学术深度和思考性,她还鼓励我们要深入学习项飚老师以人为本、科学认真的研究精神,希望能够借鉴到自身的研究实际中。

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徐曼分享的书籍是简·E·芳汀的《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她分别从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概括、核心观点梳理以及阅读感悟与思考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她简要介绍了作者简·芳汀教授以及此书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该书被誉为是“研究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的里程碑式著作”。其次,她将本书的写作背景概括为“对信息技术发展热的一种冷思考”。该书指出当前各国虚拟政府、数字政府构建实际困难重重,因为信息技术对各国政府部门革命性改造的潜力并未充分发挥。接着她概括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即围绕技术执行的分析框架所进行的详细阐述及论证支持。作者关注的焦点在于信息技术、组织、内嵌性及制度等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本书的核心概念,即客观技术和执行技术,而执行技术就是影响技术与制度的中介因素。她分享了技术执行框架的三个普遍命题,分别是“被执行的技术不同于客观的技术”“即使技术的执行没有理性或最佳地使用技术,组织的行动者还是倾向于按重塑、加强现行社会制度的方式来执行新技术”“更具远见和创业精神的专业人员可能用因特网来发展新的能力或者新的网络化的组织形式”。最后她从信息壁垒和政府改革两个方面举例,指出技术执行分析框架为我们思考技术赋能提供了一个思路,在认识到技术赋能可能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管理者可以通过调整制度安排和组织安排去影响技术的执行,使制度和组织形式更加适应技术的发展,为技术赋能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组织环境,使技术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郑冰茹博士对徐曼同学的分享进行了点评。首先她对徐曼的分享内容做出肯定,她认为该同学分享内容详实并结合实践案例加入自身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她进一步指出该书是数字治理研究领域的经典书籍,书中提出的理论框架和案例分析值得同学们认真学习与思考,最后她鼓励同学们就阅读的书籍进行交流,讨论彼此的观点并分享自身的阅读感悟。

2023年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分享了杨明刚的《人工智能时代的风险治理》,她从作者简介、大体内容、读后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王明慧简要介绍了作者杨明刚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职务,随后详细梳理了书中的核心内容。她指出,该书从传统社会面临的自然风险、人为灾害风险入手,逐步过渡到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发展所衍生的各类新型风险,特别是人工智能带来的算法风险、数据安全风险、就业结构风险、伦理道德风险、网络安全威胁以及信息安全风险等。针对这些风险,王明慧同学还介绍了书中提出的一系列全面且系统的治理策略。这些策略涵盖了建立现代风险前置研判及重大决策风险分析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与安全防护、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个维度。最后,她从评判性评价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享,并结合自身专业谈了几点感触。
郑冰茹博士对王明慧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精彩点评。她肯定了人工智能课题的热度和重要性,并提出可以将人工智能与网络舆情、网络治理等进行结合,展开深入课题研究。

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蒲双带来的书籍分享是孔飞力所著的《叫魂》。她从书籍简介、故事背景、案例阐述及思考与启示四个维度展开分享。首先,她介绍了作者孔飞力作为美国著名中国史研究专家的学术地位,以及他深厚的汉学功底如何为本书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接着,她详细阐述书中内容,以1768年清朝 “叫魂” 妖术恐慌事件为切入点,生动呈现了这场席卷大江南北的恐慌如何从民间传闻演变为政治事件,深入剖析了事件背后的社会结构、官僚体系以及乾隆皇帝的统治逻辑。书中既有对普通百姓恐惧与挣扎的细腻刻画,也有对皇权与官僚系统博弈的深刻洞察。《叫魂》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叙事,更通过对这一特殊事件的研究,揭示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社会矛盾以及文化心理,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独特视角。最后,蒲双分享了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她认为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历史经验对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让我们深入思考社会发展的规律。
郑冰茹博士对蒲双同学的分享进行点评。她提到《叫魂》作为汉学研究的一本书,突破了传统历史研究的范式,以小见大,将一个看似荒诞的民间事件,升华为对整个中国传统社会运行机制的深度剖析。书中展现出的孔飞力严谨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独特的问题意识,令人钦佩。通过对 “叫魂” 事件的抽丝剥茧,不仅能看到清朝中期的社会百态,更能从中领悟权力如何塑造社会认知,群体心理又如何影响历史走向。是一本既具趣味性又具学术性的优秀作品。

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胡鑫围绕兰小欢教授所著《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展开解读。他从书籍定位、作者视角、核心逻辑、实践案例及现实启示等维度层层剖析,展现了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首先介绍了《置身事内》的独特价值,兰小欢教授以“让母亲也能读懂”的初心,深入县城开发区、拆迁现场等微观场景,揭示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多重角色。他结合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钱少事多”的财政困境,阐释“土地财政”的运作逻辑:政府通过土地征收、基建投资、招商引资的闭环,实现“生地变熟地、熟地引产业、产业反哺城市”的发展模式,苏州工业园十年财政收入翻80倍的案例正是这一逻辑的生动注脚。他特别提及书中陕南扶贫搬迁的细节,基层干部为说服村民下山,承诺“半年不习惯可返回”并解决就业,指出宏观政策落地本质是无数个体利益博弈的结果,展现了政府治理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的智慧。
郑冰茹博士在点评中肯定了分享的学理性与现实关怀。她指出,《置身事内》的高明之处在于跳出“市场与政府对立”的理论窠臼,以“田野经济学”视角捕捉真实世界中的政府,尤其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理解政府行为逻辑、提升政策分析能力具有重要启发。

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杨怡哲分享的书籍是让-雅克·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她从问题提出、方法论、自然状态分析、不平等发展阶段以及批判与结论五个部分展开汇报。首先提出问题,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这种不平等是否被自然法所允许?接着通过方法论上的自然状态假设性剥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与社会异化的根源。然后,详细分析了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的区别,指出自然不平等是无关紧要的生理差异,而社会不平等则是制度性压迫的原罪。随后阐释了不平等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私有制的诞生,这个阶段认可的不平等是富与穷;第二阶段是法律与政府的建立,认可的不平等是强与弱;第三阶段是合法政权向专制政府的转变,认可的不平等是奴隶和主人。最后,对文明进步进行了批判,指出私有制是将暴力占有伪装为自然权利,是不平等的制度根源,证明了社会的不平等并非上天注定,而是可以、也必须改变的。
郑冰茹博士对杨怡哲同学的汇报作出点评。一方面,她对汇报同学充分的准备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指出汇报的内容全面、逻辑清晰、引用例证;另一方面,郑冰茹博士也指出效率与公平的问题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鼓励同学们可以深入思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结合实际情况探索解决不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读书会渐入尾声之时,郑冰茹博士对活动进行了系统总结。她高度肯定了同学们分享内容的思想价值与深度,以及大家求知若渴的学术热忱,随后提出殷切期许:其一,希望同学们永葆对知识的热忱,注重培养深度阅读与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其二,在研读学术文献或专业著作时,倡导开展跨学科交流研讨,通过共享读书心得实现思维碰撞;其三,鼓励大家打破学科壁垒与思维定式,主动投身实践场景,在拓宽学术视野的同时,于实践中锤炼学术应用能力。
至此,本次读书会在9位硕士研究生精彩迭出的分享展示与郑冰茹博士专业精到的点评指导中圆满收官。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科学知识面,更让创新思维在交流中得到充分激发。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读书会有效激活了跨专业学术碰撞的活跃度,在校园内营造了兼具开放性与思辨性的学术生态,显著提升了参与者的学术思维层次与多元对话能力。

“正学读书会”是我院为激励研究生扎根经典学术文献,夯实研究学理基础,培植学术研究定力,提高研究生查文献、读文献、学文献、品文献能力,助力学院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我院始终践行“以学术为志业、以公管为旨趣”的价值倡导,通过开展“正学”系列品牌学术活动,为全院师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进一步提升学院学术涵养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