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非遗传承
红色匠心薪火相传
研究生公共行政学系第一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推动党建引领与传统文化保护深度融合,研究生公共行政学系第一党支部于5月9日组织开展“党建引领非遗传承 红色匠心薪火相传”主题党日活动,通过非遗文化宣讲、沉浸式体验与交流研讨,激发支部党员传承红色基因、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担当。

(研究生公共行政学系主题党日活动)
01非遗课堂:匠心故事里的文化传承
活动特邀刻纸艺术非遗传承人安洁(师从于民间工艺美术家、市级非遗传承人马振领老师)现场授课。安洁以“红色刻纸”为切入点,生动讲述了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展示《铁狮子-镇海吼》《中国梦》《沁园春》等主题作品,将党的光辉历程与传统艺术巧妙融合。“每一刀刻下的不仅是图案,更是对先辈精神的致敬”。此外,她还介绍了靖西壮族绣球与漆器髹饰技艺两个非遗项目的寓意和制作步骤,以匠心故事诠释非遗背后的红色情怀,引发党员强烈共鸣。
02沉浸体验:指尖技艺感悟匠心精神
在非遗创作体验环节,党员们分组参与刻纸、绣球制作、螺钿工艺三项传统技艺实践。刻纸组以天安门、天坛、中国梦为模板,在方寸红纸上精雕细琢;绣球组编织五彩丝线,感受民族团结的象征寓意;螺钿组拼贴贝片,组成发簪、发钗和胸针作品,体验“点螺成画”的千年技艺。现场互动热烈,大家在一刀一线一点中体悟非遗匠人的精神与智慧。


(制作非遗作品)


(作品集—刻纸、绣球、螺钿)
03思想碰撞:共话传承新路径支部党员们积极探讨非遗文化活动的感悟和传承创新表达方式。有党员认为活动很有意义,既了解了传统文化,又亲自动手,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有党员分享在制作当中的感悟,每一个作品都需要精心的雕琢,要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党员提出可以将非遗文化与短视频、直播、VR体验等新媒体形式结合起来,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深刻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他们表示,作为青年党员,既要深入研究非遗文化,更要积极推动非遗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会议结束后,支部成员们表达了自己的感想与收获。
本次活动让我深深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每一项技艺都蕴含着流淌千年的智慧与美丽。本次活动中,我主要体验了螺钿工艺,通过亲手制作胸针,我深深认识到螺钿不仅是一项工艺,更是中华文明对物质材料的审美表达,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映射出传统技艺如何通过创新与融合持续焕发生命力,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未来我将汲取本次活动的经验,努力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尽己所能,贡献一份力量。——中共党员 赵雅洁
在本次的非遗传承党日活动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学习,我对螺钿、刻纸以及绣球的技艺特色以及传承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制作螺钿发钗的过程中,从贝壳碎片的拼贴到色彩调和再到最后的定型,我也进一步感受到了任何一项非遗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制作人的耐心与细心。此次活动也让我更加明白,非遗的传承需要我们不仅成为欣赏者,更要成为传播者和实践者,未来也应以实际行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中共党员 孙亚雯
此次活动充分展现了支部党员将专业学识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能力,为非遗保护传承贡献了宝贵的青春智慧。大家一致认为,在党建引领下,青年党员应当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力量,让红色匠心在创新传承中生生不息,为文化自信自强注入红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