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术之途,他以笃行态度深耕公共管理领域,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到数智技术赋能治理,始终稳步探索;于育人之境,他秉持“正学善行”理念助力学子成长,以务实作风与仁厚品格,搭建起理论与实践、个人发展与时代需求之间的桥梁。
教师简介

(王欣亮教授作获奖案例点评)
王欣亮,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MPA中心副主任。2015年获理论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进行博士后研究,2018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23年破格晋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地方政府行为。
学术研究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及面上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2项;在《中国软科学》《统计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管理评论》《经济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
研究成果先后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及青年奖2次,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2次,还曾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兼任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专家咨询委委员、陕西政治学学会理事,同时担任多个核心期刊匿名审稿人,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国家社科基金结项鉴定评审,先后入选西北大学青年学术英才计划、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及陕西省“三秦英才”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一、问道明德 ——以公共之心立学问之基

(王欣亮教授带领的社会实践队)
“公共部门追求公共福祉最大化”,这一认知始终指引着王欣亮教授的学术方向,也奠定了其研究的价值底色。回顾专业选择历程,他这样阐释从政治经济学转向公共管理的深层思考:“政治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存在天然互补性,前者侧重经济系统运行规律、资源配置机制及权力关系分析,后者更关注政策制定、组织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
博士阶段研究中,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他将研究视角转向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希望通过制度创新让学术探索贴合改善民生的实际需求。这一转变,既是对学科交叉融合的准确把握,也是对社会治理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
谈及留校执教的初心,他眼中透着教育者的热忱:“高校有充满活力的学术环境,能让我长期追踪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还能把研究成果直接传授给学生,实现学术理想与职业使命的统一。”在他看来,见证学生从迷茫到坚定、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这种“教学相长”带来的成就感,是高校教师最大的满足和喜悦。
二、孜孜不倦 ——协调发展理念的探索与深化

(王欣亮教授作演讲)
王欣亮教授的研究方向,围绕“协调发展”不断深化,他将多年研究总结为“协调发展理念的三维诠释”,体现出持续深耕的学术态度与贴合时代的研究视野。
研究初期,他聚焦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最初认为差距可能源于要素配置不均衡,但并未停留在表面结论,而是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素配置会存在差异?”从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视角出发,他注意到地方政府行为的关键作用:“不同地区发展模式的差异,其实能从央地关系、财政分权、公共政策等角度找到答案。”这一发现,让研究深入到制度层面。
随着时代发展,他将“协调发展”置于“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思考,提出:“数字化侧重替代人类简单重复劳动,数智化则是对人类能力与价值的延伸——过去政府或公共组织难以做到的事,在人工智能支持下现在能够实现了。”这一观点,凝聚着他对时代变革的观察与思考。
三、育才润心 ——以务实姿态培育公管情怀

(王欣亮教授作汇报)
“导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一责任人。”王欣亮教授用行动践行着这个要求。学业指导上,他为学生逐句批改论文,在学生科研遇阻时,会陪其讨论框架至深夜,帮忙梳理思路、调整方向;生活关怀上,察觉学生因压力情绪低落时,他会主动约到办公室谈心,分享自身经验帮学生缓解压力。
作为学术导师,他指导的多名本科生保送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指导的研究生中,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及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毕业后均进入高校、研究机构、央企及公务员岗位工作。他的育人实践,透着教育的温度,也印证了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的共识:“我们的培养既为学生成长提供支持,也在实实在在地创造社会价值。”
课堂教学中,他同样注重“有温度”的教育。除了基础理论讲授,还创新采用分组讨论、微课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这一教学思路源于他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在当下,情感分析能力与自主性的价值延伸,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通过多元教学方式,他着力培养学生从公共价值角度审视问题的能力,让“正学善行”的院训在课堂中落地。
四、笃行致远 ——在时代需求中锚定方向
面对新时代的公管学子,王欣亮教授提醒大家警惕三种倾向:“学业上拒绝‘悬浮’,能力上拒绝‘空谈’,职业上拒绝‘功利’”。这一观点,源于他对公共管理本质的理解与对时代需求的把握。
他强调:“不能把‘空谈理论’当作学习目标,也不能仅用‘试卷分数’衡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此,他建议学子阅读《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行政管理》等核心期刊,扎根理论与现实,在知行合一中锤炼本领。针对本科生能力培养,他提出三个维度:“一是理论学习,二是案例分析,三是实证方法。”这一体系既重理论基础,也强调实践能力,还关注科学方法训练。他特别提到,当前“大管理学”背景下,研究不仅需要定性分析,也离不开客观的量化支撑。
面对学生可能遇到的挫折,他引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共勉,并分享道:“短期挫折或许能成为未来发展的动力。”他鼓励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治理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不空谈、不悬浮、不功利”的态度践行公共价值,在服务国家发展中实现个人成长。
以学立身,以教传薪。王欣亮教授的学术之路,诠释了“知行合一”的内涵——研究始终回应时代需求,从协调发展到数智治理,始终扎根学术前沿;育人坚持“有温度”的初心,用真诚与专业陪伴公管学子成长。这种学术追求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恰是对“怀瑾握瑜”的生动诠释:既秉持高尚品德,也在实践中践行初心。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当代高校教师的责任担当,也能感受到教育工作的价值所在;而他作为师者的温情,如春风化雨,让“公管精神”在学子心中扎根,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