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方网站 English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请输入搜索信息: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应急管理 | 师资队伍 | 教学工作 | 科研工作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院友工作 | 招生招聘 
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学院动态 — 正文

上一条:正学读书会 | 我院举办2025年第19期正学读书会 下一条:镜头里的中国红|国庆摄影佳作展,邀你共赏家国浪漫

关闭

正学读书会 | 我院举办2025年第18期正学读书会
 

2025年9月27日,我院举办了2025年第18期正学读书会。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梦梦、2024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孙腾腾、2024级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詹天月、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李锦彩、2024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王宣伊、2024级应急管理硕士生吕可嘉、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周梦轩分别作为主讲人进行读书汇报,公共管理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闫晓萌担任评议人,部分研究生旁听了此次报告会。

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梦梦分享的书籍是德国学者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她从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前提假设与核心观点以及思考感悟三个部分展开。首先她从作者介绍入手,介绍了诺依曼作为德国大众传媒学家和政治学家对于传播学领域的贡献,以及她创立的民意调查研究所在民意测验和舆论调查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引出本书的写作背景。其次,李梦梦同学介绍了“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及该理论设计到的三个核心观点,分别是:“孤独恐惧”、“意见气候”和“准感官统计”,解释了个体是如何在大众媒体制造的意见气候中收集意见并形成对“意见气候”的判断。最后,她在“沉默的螺旋”理论基础上延伸出了“反沉默的螺旋”,分析了该机制出现的成因、特点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探讨了在新媒体视域下,舆论机制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书对我们理解 “我们为何沉默,舆论为何倾斜”,掌握社会意见形成的核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闫晓萌博士对李梦梦同学的汇报内容作出点评。一方面,她对该同学的汇报表达了肯定,认为该同学思路清晰、逻辑顺畅,能够结合现实案例分析理论。另一方面,她认为该同学可以深入分析“反沉默螺旋”在当今公共话题议程设置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解决理论运用和实操过程中的困境。

         

          

(李梦梦同学作分享)

               

2024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孙腾腾的分享书目为郑功成教授的《从饥寒交迫走向美好生活:中国民生70年(文集1949-2019)》,她从书籍核心内容、民生发展逻辑、现实启示和阅读感悟四个部分展开汇报。郑功成教授在书中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民生分析框架——从“吃饱穿暖”的基本生存需求,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全面保障,再到“生活品质提升、个人价值实现”的更高追求,呈现了中国民生发展的“三级跳”。国家发展为民生改善提供基础,民生改善为国家发展注入动力。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再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中国70年的民生发展,是一场“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未来的民生之路,更需要我们在历史经验的指引下,继续朝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前进。

闫晓萌博士对孙腾腾同学的分享进行了点评。书中梳理了对于社会保障、就业、教育等重要的民生领域的政策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感和幸福感,对社会保障专业同学做一些急难愁盼的民生治理等研究很有意义,总结的比较全面,未来可以在书中政策演进的历史脉络和政策目标下找找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灵活就业人员保障等相关问题新的思路。

         

          

孙腾腾同学作分享

          

2024级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詹天月分享了涂子沛所著的《第二大脑》,首先介绍了这本书的作者与主要内容,然后从第二大脑的概念与价值、构建第二大脑的方法论体系以及数据遗产三部分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作者提出第二大脑的定义,认为其是一个外在于我们生物大脑的、数字化的、专属个人的知识管理系统。第二部分作者提出架构第二大脑的原理以及操作步骤,他认为构建一个真正有效的第二大脑绝非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需要一整套系统的方法论,将复杂的认知过程转化为可执行的实践方案。操作步骤包括捕获:像侦探一样有意识地收集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如读书笔记等、组织:使用块、标签、双向链接等技术,建立信息之间的网络关系、提炼:对信息进行消化、总结、归纳,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和观点、回顾:定期、随机地浏览你的第二大脑,激发创造性连接等;第三部分作者认为当第二大脑累积足够多维度的数据,可整体作为“数据遗产”移交后代等。

闫晓萌博士对詹天月同学的汇报内容进行了点评。她认为该同学分享了很多关于第二大脑这个个人数字记忆库的观念以及一些前沿的思想,了解到个人数字记忆库应该如何构建、应用哪些数字笔记工具等,并提出了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如何平衡应用第二大脑所带来的提高效率的便利与个人数据隐私安全之间的问题等,值得我们去思考。

         

         

詹天月同学作汇报

               

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李锦彩就马克斯·韦伯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读书分享,她从框架解说和启发与感想两方面叙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容。在讲述过程中遵循书本“问题提出—系统阐释—历史溯源—理论论证”的递进结构,系统阐释了新教伦理如何塑造资本主义精神。她详细解读了书本中的四个问题,“为什么新教徒在经济上比天主教徒更为成功?”“何为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影响?”“新教伦理如何对资本主义精神产生影响?”阐释了新教的教育培育了一大帮为企业家劳动的工人,他们的敬业精神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新教伦理对人的思想信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了一种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总结本书的启发与感想,同时提出在当代如何重建劳动的意义,如何在工具理性的浪潮中去守护价值,是韦伯带给我们的重要启发。

闫晓萌博士对李锦彩同学的读书分享内容进行点评。首先,她肯定了李锦彩同学汇报内容的全面性以及逻辑的清晰性,并认为李锦彩同学对于本书的内容有深入的研究,同时提出本书对于溯源研究的重要性。另外闫晓萌提出此书对于研究职业伦理、职业倦怠等主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更加深入和透彻的延展研究。

         

            

李锦彩同学的读书分享

              

2024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王宣伊分享的书目是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她从背景介绍、核心内容、贡献与不足以及案例启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自由看待发展》自1999年出版以来,持续为全球发展议题提供突破性视角。该书直面当时国际社会贫困、饥饿等挑战,批判传统发展观“唯GDP论”的局限,这类发展虽推动经济增长,却加剧贫富差距、环境破坏等问题。森提出“发展本质是人类自由扩展”的核心理念,将自由分为工具性与实质性两类:工具性自由含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等五类,是实现手段;实质性自由是民众实际享有的有价值生活权利,为发展终极目标,二者相互促进。之后以老年福利演变为例,从“消极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的转变,印证自由扩展对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后,该理论打破单一发展指标体系,强调制度文化的重要性,启示政策需以自由为核心,促进各类自由协调发展,加强全球合作应对共性挑战,至今仍具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闫晓萌博士对王宣伊同学的汇报内容做出点评。她对汇报同学的汇报内容进行肯定,指出该同学对于整本书的理解和汇报相对全面。她指出《以自由看待发展》在民生保障方面存在重要作用,本书的研究视角以及内容方法,为我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王宣伊同学的汇报

                         

2024级应急管理硕士生吕可嘉分享的书籍是《从分散到整合:特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研究》。她的汇报从书籍的基本信息与作者背景切入,聚焦特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从“碎片化”向“整合化”转型的理论构建与现实路径。重点解析了书中提出的“复合型风险演进模型”,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等要素出发,阐释风险的全过程动态机制,并引出“嵌入型风险防控框架”,强调防控措施须嵌入风险演进各阶段,实现减灾、控灾、救灾、缓灾四子系统协同运作。要素高度密集、流动性强、系统脆弱性高等特征加剧了灾害风险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而当前机制在减灾、控灾、救灾、缓灾各环节均存在能力短板,凸显整合治理的紧迫性。最后提出本书从体系、机构、主体三个层面提出构建路径:以公共安全统筹城市发展规划,完善预警与学习机制;构建跨部门协同的综合指挥平台,强化属地管理与区域联动;推动社区、社会组织、保险体系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实现网格化治理资源整合。吕可嘉在总结中表示,该书不仅为理解特大城市风险演化提供了系统理论工具,也为推进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指明了实践方向。

闫晓萌博士认为,本次汇报成功捕捉到原书“从分散到整合”的核心命题。不仅体现了对理论模型的深入理解,更展现出将理论应用于现实问题的强烈意识,尤其在剖析特大城市风险系统性特征与机制短板方面,显示出敏锐的洞察力与批判性思维。整体而言,这是一次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高质量汇报,为理解当代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提供了扎实的认知框架。

          

                  

                                           (吕可嘉分享书籍)                                                     

202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周梦轩分享的书籍是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她以书中提到的“历史意见”为切入点,从政治制度、选拔制度、军事制度、赋税制度四个维度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交替更迭进行阐述。她分享到:钱穆先生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大同观”、“平等观”、“现实观”的诠释,任何一项制度的利弊都应根据当时的实际影响并参考“历史意见”而做出判断。“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些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因为它们直接源于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和观察。因此,在评价一项制度的利弊得失时,我们需要结合当时人们的“历史意见”,以更准确地反映制度在当时的实际影响和价值。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不仅是一部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深入剖析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为当代中国政治建设提供宝贵启示的历史镜鉴。

闫晓萌博士对周梦轩同学的报告做出点评。她指出周梦轩同学对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阐述清晰,从“历史意见”的角度出发,正视封建王朝的制度变迁。后续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拓展思考:一是从古代的相权制衡角度出发,对当今的央地关系进行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地方政府活力;二是通过对古代民生政策的分析,为当今民生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历史理论视角。

           

       

周梦轩同学作报告

                  

在读书会的最后,闫晓萌博士对各位主讲人所分享的内容进行了升华性的总结,她认为梳理著作的理论脉络固然重要,但是将经典理论和现实问题相结合的意识也是每一位研究生必备的能力。闫晓萌博士希望同学们避免将读书只停留在理论介绍,更要尝试回应现实问题,继续保持批判性思维与问题意识,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进一步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

至此,此次报告会在几位硕士研究生同学的分享和闫晓萌博士的点评中顺利结束。通过此次读书会,同学们对公共管理、社会保障、信息资源等多个领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通过阅读、思考和辩论对复杂世界建立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正学读书会总结)

             

“正学读书会”是我院为激励研究生扎根经典学术文献,夯实研究学理基础,培植学术研究定力,提高研究生查文献、读文献、学文献、品文献能力,助力学院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我院始终践行“以学术为志业、以公管为旨趣”的价值倡导,通过开展“正学”系列品牌学术活动,为全院师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进一步提升学院学术涵养力与影响力。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710127 邮箱:ggxy023@nwu.edu.cn 电话:029-88308093 登录
陕ICP备287654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