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陕西省政治学会年会暨“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陕西省政治学会主办、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承办。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西安财经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参会。

(参会人员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窦争光主持。窦争光书记对参会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参会的嘉宾。

(窦争光致辞)
开幕式上,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田明纲代表学校致辞,他回顾了西北大学的辉煌历程和发展现状,介绍了西北大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成就。指出,在当前世界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融合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厚土壤与广阔空间。

(田明纲致辞)
国家督学、原省教育工委书记、省政治学会原会长董小龙对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向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所提供的支持致以谢意。他希望与会学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交流互鉴,为陕西政治学学科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董小龙致辞)
省社科联社会组织管理部二级调研员刘瑛指出,本次会议是学术社团与高等院校深度协作、优势互补的具体实践,有助于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推动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思维的持续激发,从而为陕西省政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刘瑛致辞)
省政治学会会长李刚向与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并强调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学术研究深度融入“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李刚致辞)
随后,会议举行了荣誉会长证书授予、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发布。

(证书颁发)
第一阶段主旨报告
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晓莉教授主持第一阶段主旨报告。

(陈晓莉教授主持)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佟德志做了题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维度》的报告。佟德志教授系统阐述了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即以“一个引领、两个面向、三个创新、四种形态”为分析框架,该路径强调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根本指引,推动学科体系、理论体系与方法论体系的三维协同创新,从而构建从核心概念、基础理论到研究方法与实践应用的内在闭环。这一理论框架对当前学科平台建设滞后、跨学科融合不足等现实问题作出了有力回应。并进一步指出,布局新兴学术赛道、构建开源共生的学术生态,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学未来发展的关键机遇。

(佟德志教授做相关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亚泽教授做了题为《中国政治学空心化了吗》的报告。张亚泽教授对政治学“空心化”争议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所谓“空心化”实质上是传统学科范式与时代需求之间结构性矛盾的体现,而新兴学科的兴起实则是一种“实心化”的学科革新过程。在此背景下,亟需构建“一体多元、双向赋能”的新型学科体系。通过围绕三个核心问题——空心化忧虑的根源、新兴学科带来的实质影响是“实心化”抑或“空心化”,以及如何超越二元对立以构建更具生命力的政治学——系统阐述了当前政治学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强调应坚持以实践为导向的学科发展路径。他提出,不应将新兴学科视为离心运动,而应将其视作对中国政治学体系的“压力测试”,从而规避空心化陷阱,推动中国政治学迈向更加充实与自信的未来。

(张亚泽教授做相关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占虎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逻辑和结构话语形态》的报告。刘占虎教授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逻辑与实践路径,深刻阐释了党的领导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逻辑,通过四大结构化形态(思想结构、主体结构、政府结构、发展结构)推动和平发展,从而在本质上区别于西方扩张性现代化模式。他从“结构化”与“风险”两个关键概念出发,回顾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强调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核心政治逻辑的同时,亦需从四大结构维度系统解析中国现代化的推进路径及其所面临的风险挑战。

(刘占虎教授)
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贺永泰教授做了题为《革命语境中的“近代化”概念:以党的文献为中心的分析》的报告。贺永泰教授探讨了 “近代化”与“现代化”概念的历史流变及其时代内涵,指出二者实为同一历史进程在不同阶段的话语表征,其使用演变与中国各时期的政治任务与社会语境深度关联。文章首先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实践中主要采用“近代化”这一表述,并借助罗荣渠与川越敏孝的学术观点,就“近代化”概念是否适用于中国语境进行了理论辨析。进而,研究从概念维度与历史动因两方面展开分析,揭示“近代化”在革命史脉络中所承载的结构性意涵,阐明其无法脱离革命史范式而独立理解的内在逻辑。

(贺永泰教授)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刘文沛副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

(刘文沛副教授)
第二阶段主旨报告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原所长郭兴全研究员主持第二阶段主旨报告。

(郭兴全研究员)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铁锴教授做了题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建构的逻辑及进路》的报告。铁锴教授立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语境,深入探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建构逻辑,指出二者关系的优化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的核心命题。他强调,中国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本质上是一部持续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制度实践史。相较于西方基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治理范式,中国逐步形成了“有力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四位一体的整合路径,为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方案。在实践层面,应通过法治化方式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推动政府向民主化、服务型与法治化转型,同时着力破除市场壁垒,激发要素竞争活力,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制度协同与治理效能。

(铁锴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何得桂教授做了题为《集成型治理: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趋势》的报告。何得桂教授围绕基层治理现代化议题,系统阐释了“大抓基层”作为实践论、方法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深刻内涵。他强调,“基层不牢,地动山摇”,这一导向的核心在于实现“减轻基层负担”与“筑牢基层基础”之间的双向协同与动态平衡。其理论框架涵盖党建引领、为民服务、共同缔造、行稳致远四个关键维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路径。主张通过多维度系统性夯实基层根基,为实现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何得桂教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丽珍教授做了题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维护和塑造文化安全的问题指向与实践进路》的报告。张丽珍教授聚焦新时代文化安全议题,深入剖析在“两个大局”交织背景下文化安全所面临的系统性挑战,具体体现为意识形态、文化生态、文化市场与文化资源四大维度的风险交织。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框架,提出应通过价值引领、环境涵育、载体规制与根基保障四重路径协同推进,围绕意识形态、文化生态、文化市场与文化资源四大安全维度,系统构建具有前瞻性与整体性的国家文化安全屏障体系。

(张丽珍教授)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君安副教授做了题为《全过程民主与最大化治理:政治哲学视角下中国制度优势的新透视》的报告。何君安副教授强在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时指出,全过程民主本质上是一种动态演进的治理型民主,强调通过广泛协商凝聚社会共识,使决策切实符合现实发展与多数人利益,从而有效适配中国超大规模国家的治理需求。全过程民主与治理效能最大化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它既提升了公共问题解决的效率,避免了政治极化对治理进程的冲击,又能快速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以持续优化的治理绩效形成示范效应,促进文明互鉴与民族融合,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特有的实践经验。全过程民主与高效治理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制度优势提供了新的理论阐释视角。

(何君安副教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侯晓丽教授对上述发言作了评议。

(侯晓丽教授)
下午开设了六个平行分论坛,众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枫桥经验”“基层治理现代化”“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研究热点进行了深度讨论和互动交流。

(平行分论坛现场)
闭幕式
2025年陕西省政治学会年会暨“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旨在通过深入的学术研讨与思想交流,为中国之治的实践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以及政治学理论的体系创新,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与有效的实践指引。

(闭幕式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