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4-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美国公共管理学会、美国罗格斯大学公共事务与管理学院共同组织的第十届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以“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治理”为主题,集结了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公共管理领域共500余名专家、学者,智库团队以线上听会的方式集体参加。
本次研讨会囊括了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性别与公共治理、组织与人力资源、城市规划与管理、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医疗改革、危机管理、土地管理等多个领域,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兴趣导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题学习,并在听会结束后分享交流了自己的听会感悟。
智库助理研究员张田博士观看了本次研讨会的全球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论坛。该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杨开峰教授主持,邀请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院长Robert C. Orr教授,华盛顿大学埃文斯公共政策与治理学院院长Jodi Sandfort教授,韩国延世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M. Jae Moon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教授四位嘉宾参与,通过开放式讨论的方式交流分享后疫情时代公共管理研究和教育的相关议题。专家们针对杨开峰院长提出的当前学界几个重要问题进行讨论。第一,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嘉宾们一致认为,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第二,如何认识在国际合作中冲突竞争、包容合作并存?如何通过公共管理促进国际合作?嘉宾们从多个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肯定了科学、知识、专业性对政策制定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跨学科培养,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和理解。再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鼓励批判和思辨,引领学生用集体智慧做决定,一旦发现错误能够纠正。第三,嘉宾们讨论了如何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和研究。各位院长交流了各自学校开展的跨学科培养项目和方法,院长们指出,公共管理学科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特色,需要创新高校组织架构、管理方式、教师招聘,增加资金、项目、激励政策的投入,转变评价标准等,才能把其他领域深度的知识带入公管学科中。当然,要重视学科的核心课程和基础教育,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好跨学科学习。此外,各位嘉宾也针对如何平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关系,如何开展新冠主题的研究、鼓励留学生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回答了观众的提问等。
智库团队助理研究员汪静博士参加了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研究所超级分论坛。本论坛旨在探讨“如何理解公共政策,如何刻画政策变迁,如何提升政策的执行效力与效果、如何解释政策过程”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刘伟副教授召集了本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毛寿龙教授、杨宏山教授、李文钊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朱旭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章文光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立华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宋雄伟教授进行了精彩发言。
智库助理研究员陈泽鹏博士参加了土地管理系超级分论坛,此论坛以“统一城乡土地要素市场”为主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占录教授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的农地制度改革、征地制度改革、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极大推动了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但既有改革存在的问题是城乡割裂、要素缺失,难以应对我国新时期的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挑战。土地制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期,土地要素市场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如今“双碳”的背景下,统一要素制度改革依然是热点,现在市场上关注的焦点已经不仅仅是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市场,而应该关注所有土地市场要素的统一问题。黄贤金教授从国内外经验和城市化过程中,通过分析国内改革案例提炼政策经验。张安录教授是从农村剥夺如何走向城乡分享,分享案例,提出未来城乡走向融合的路径和政策建议。Walter Timo de Vries教授从城市化进程结束以后的视角面临的土地转型、土地征用、城市扩张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工具并做了深入分析,对我国城乡融合及发展有启示作用,改革策略都很有启发意义。
智库助理研究员张琇岩参加了社会保障研究所超级分论坛。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挑战,自上世纪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来应对老龄化危机。当前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正处于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重要窗口期。各位专家、学者以“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多支柱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为主题展开讨论。第一位主题报告者董克用教授介绍了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历史、成就与挑战,并就中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洞见。第二位主题报告者William Price从养老金制度评估的战略框架出发,以国际数据为支撑,详细介绍了覆盖率、充足性、政府财税政策与雇主配套激励措施、可持续性、效率、安全性六个关键维度。第三位主题报告者Harry Smorenberg展示了荷兰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构成与发展现状,包括强制的第一支柱现收现付公共养老金制度和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制度,以及自愿性质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第四位主题报告者Neil A Campbell介绍了自2002年以来,英国二支柱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历程,包括自动加入机制和NEST计划的实施背景、与第一支柱的联动改革、政策参数的持续调整等内容。
智库助理研究员万思雨参加了主题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行政管理学系超级分论坛。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祁凡骅教授主持。他指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由效率导向转向质量导向,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充分发挥政绩考核的作用,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水平。在此背景下,破解现实中存在的有关干部政绩考核的诸多难题、探究我国应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智库助理研究员成纪宏参加了危机管理跨学科平台超级分论坛,该论坛以”城市内涝与应急管理“为主题。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执行院长杨开峰教授主持并致辞。他指出近期中外频发的城市暴雨与洪涝问题为应急管理提出了极大挑战,开展相关研究迫在眉睫,意义重大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潘兴瑶教授,北京市防办原常务副主任、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二级巡视员王毅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强教授,台湾成功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杨永年教授,荷兰政府洪水预警小组专家马克·海格诺尔(Mark Hegnauer)先生;香川大学工学院竹之内健介(Kensuke Takenouchi)先生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主题依次为“北京城市洪涝风险特征及其应对经验”、“对北京城市洪水和应急管理的客观思考”、“新常态下中国韧性城市建设探索”、“城市洪水应对的台湾经验”、“荷兰城市洪水韧性建设”与“日本的洪涝灾害信息系统”。与会专家从技术、管理、社会的不同视角,立足国内与国外、中央与地方的具体情境,围绕城市内涝与应急管理进行实践梳理和理论分析,为推进相关理论研究、推动实践改进分享了诸多有益观点。
智库助理研究员刁心怡参加了分论坛E3:城市社区治理前沿。在分论坛E3中,南开大学扶雪琴博士作了题为《城市社区治理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6个典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接续发言。她以元治理理论为基础,将“城市社区治理有效性何以实现?”分解为“城市社区治理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和“各影响因素对城市社区治理有效性的作用路径?”两个具体问题。围绕问题,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选择来自不同地区的26个案例进行研究。南华大学谭静博士以《韧性社区视野下后疫情时期“三社联动”效果分析与优化——基于多案例比较分析》为题作出演讲,通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以多个实践社区管理的“三社联动”机制为研究对象,从驱动因素出发划分出了“政府主导型”、“社工助推型”、“数字嵌入型”三种与疫情防控关联度较高且具有代表性的“三社联动”治理模式。
智库助理研究员郑冰茹参加了性别与公共治理超级分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女性、家庭与公共政策”,聚焦性别失衡与“三孩政策”的背景下公共治理中的性别议题,展现性别失衡与家庭转变带来的社会变迁与可能应对,分析性别、家庭纳入公共治理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探讨“三孩政策”在生育、养育、教育与就业等领域所需的配套支持措施。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鲍静致辞中指出,性别与公共治理是涉及男性、女性个体的议题,也是对人类存在价值的追问。本分论坛有两个重要意义。其一,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女性的作用。女性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二,在中共建党百年之际,从公共治理的角度总结中国经验,恰逢其时。我国的治理理念、法律政策体系、治理的构架和机制、妇女参与公共治理的渠道尤其具有中国特色,值得更多的思考和总结。
智库助理研究员刘泓贤参加了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统超级分论坛,本论坛着重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城市韧性治理。步入后疫情时代,总结与反思疫情冲击下暴露出的城市脆弱性问题,增强城市“韧性”和探索城市韧性治理十分必要。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基于自己的研究,为后疫情时代的城市韧性治理提供对策建议。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磊教授总结了北京市疫情传播的特点,系统梳理了新冠疫情下城市规划管理的措施与经验,提出后疫情时代城市规划管理转型的政策思路与建议。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袁媛教授从健康中国战略与健康社区、新冠疫情的背景出发,基于广州市北京街都府社区多元主体协作的健康社区治理案例,提出转向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治理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郐艳丽副教授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问题,她认为基础设施是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基础设施的疏忽将构成经济进步最严重的拖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翟国方教授介绍了中国城市韧性评估研究问题,认为建设韧性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战略,国家空间规划是未来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重要手段。
智库助理研究员刘顺参加了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分论坛,该论坛主题为“中国政策试点与示范”。首先,主持人刘志鹏老师对此次论坛主题作了简要阐释。随后,与会嘉宾一一进行了主题发言。华东理工大学方学梅副教授,以低碳城市的地方政策试点为例,对地方政府申报政策试点的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和内在逻辑做出阐释,并对此提出政策启示。西南交通大学王思琦副教授从经济学、统计学的视角,对政策试点采用随机试验方法的必要性进行讨论,并提出了改进方向。华北电力大学李娉讲师通过案例比较分析,阐述了弥合中国政策环境下政策实验的“政治”“科学”两种视角的研究旨趣,并总结区分中国政策试验的典型模式和机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巧提出地方政府环境试点政策执行呈现出“渐进式双重嵌套执行”的规律,进一步阐释嵌套规律生成逻辑和分析框架等内容,并提出基于不同情境的嵌套策略。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宋文娟对案例城市图书馆的馆藏量等进行定量研究,分批次对示范区建设对筹备效应和验收效应进行了检验,并分析了示范区建设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世界各国也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家治理变革和创新。如何把现代化社会治理的共性和中国现代化治理的特性结合好,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治理目标建议、如何把凝练现代化建设新的理论问题与回应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结合好,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学术成果支撑、如何把推动科技发展与加强科技治理结合好,促进科技创新造福人类发展与进步是未来公共管理学科领域需要特别重视的三个问题。在后疫情时代,智库团队将不断发挥跨学科交叉优势,深入推进政策议题研究,继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基地研究成果更能适应陕西省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