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下午,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保及应用心理专业部分师生就《“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开展线上学习交流会。会议由西北大学社会保障学系系主任吴玉锋副教授主持,王淑珍教授、聂建亮副教授、高阳老师担任会议评审。
首先,社会保障专业的王凤玺、彭丹阳、郭丹蓓、孙娟四位同学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分享了对《“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政策理解。
王凤玺同学以《健康战略背景下医养结合的高质量发展研究》为题作了汇报。“医养结合”是“健康中国战略”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王凤玺同学通过政策梳理将医养结合的发展分为萌芽、确立、发展、完善四个阶段,她指出目前医养结合的主要进展表现在医养结合政策、实践、市场、规范、模式等方面发展迅速。紧接着她认为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面临医养结合流于“形式结合”、供需双方的矛盾、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单一、专业人员短缺、服务水平较低和政策协调融合性不足等障碍,最后王凤玺同学从提高认识、完善政策、创新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我国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彭丹阳同学作了题为《推动助老敬老事业发展,促进老年人健康》的主旨汇报。健康是保障老年人独立自主和参与社会的基础,推进健康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彭丹阳同学主要围绕,助老、敬老、扶老等方面进行政策学习,立足于政策背景。按照政策提出——具体形成——逐步深化将十九大以来的养老政策进行梳理。此外,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提出强化老年预防保健、提升老年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水平、提升医养结合发展水平等老年健康工作重心。在此基础上还结合经验针对未来老年事业发展提出因地制宜探索老年人健康事业、积极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医养结合顶层设计等政策建议。
郭丹蓓的汇报题目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简析》,她指出《“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第八条“做优做强健康产业”第五点“推进健康相关业态融合发展”中提到“创新发展健康咨询、紧急救护、慢性病管理、生活照护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她首先介绍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背景和具体内容,然后分享了广东越秀区和重庆北碚区等典型智慧康养案例,最后她针对供需匹配不足、标准体系细节不足等智慧康养现有问题提出精准识别养老需求、实现养老资源的聚合价值、培养复合型人才等对策建议。
孙娟同学进行了《补齐基层短板,打通服务群众健康“最后一公里”》的主题汇报,首先孙娟同学介绍了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的概念、内容、特点、现状及挑战;接着她引入了黑龙江省克东县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案例,提出从加快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基层群众、培育扎根基层健康“守门人”、全面落实疾病防控与健康教育等四个方面促进基础卫生健康服务发展。
接着,王淑珍教授和高阳老师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结合实践经验分享了对《“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解读。
高阳老师的分享题目为《以人心为导向的社会实践——社会心理服务的反思与整合构建策略》。首先,高阳老师将此次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进行梳理统计,指出本规划中跟心理相关的内容共有19处。她纠正了大家对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四大误区,并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与公共管理的四大融合,分别包括理念整合,聚焦人高质量地生存与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机制融合,实现跨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心理服务信息贡献;资源融合,多机构、多层面的共同关注做到统一引导、共同预警、协同干预;内容融合,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规范政府决策对社会心态影响的评估。最后高阳老师对行为公共健康管理进行讲解,从人民对风险感知的角度对政府应急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王淑珍教授以《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供给研究》为题,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供给模式、供给层次及可及性和研究展望四个方面做了分享。王淑珍教授指出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都提到了促进心理健康,为公共提供公益心理服务的相关内容。她分享到此次规划中最令她感到触动的是政策文件中对严重精神病障碍管理率指标的设定,从这些指标中可以看出伴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的影响,社交方式的转变带来累积性风险不断增加,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增加,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空前高涨。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供给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供给、委托供给和自主供给三种,但这三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最后,王淑珍教授分享了自己对提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的对策建议,指出也可在心理健康领域引入慈善的力量。
本次汇报内容丰富,老师们与同学们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通过这次汇报大家对《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都有了更深入地认识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