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方网站 English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请输入搜索信息: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应急管理 | 师资队伍 | 教学工作 | 科研工作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院友工作 | 招生招聘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单位简介新闻动态 — 正文

上一条:【专栏】奋进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02 社会保障 下一条:基地召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讨论会

关闭

【专栏】奋进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01 社会治理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基地所有成员集中收看开幕会,共同聆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党委会向大会所作的重要报告,并围绕社会治理和社会保障领域撰写心得体会,交流研究成果。

01社会治理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勢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摘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以乡村振兴为重点,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作者: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汪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实现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出了行动指南和建设方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多次农村工作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要求。作为统筹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城乡发展要求,“以乡村振兴为重点,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当前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工作。

推进乡村振兴,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藩篱。在长期城乡建设中,我国城乡关系已经从“城乡二元分割”转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阶段,但农业农村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和城市现代化的现实问题依然存在,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依然凸显。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中,要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城乡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制度的渐进式调适不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导致城乡分割、阻碍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统一市场形成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要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中振兴乡村、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推进乡村振兴,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尤其是尊重农民的利益和主体地位,充分听取农民的诉求和需求,切实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此外,应建立起城乡人才自由流动机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也应用足用好工商资本下乡、人才下乡等相关政策,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推进乡村振兴,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将县域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县域作为拥有广大农村地区的基本行政单元和经济实体,在基层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也是连接城乡的重要支点。因此,要重点发挥县域在融合城乡、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以县域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动力。在县域内统一引导乡村振兴有序发展,增强县城、中心镇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承载能力,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辐射延伸,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作者: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泽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新时期部署规划各项战略任务的科学行动指南。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框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科学内涵,才能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逻辑作出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的成功秘诀正是新发展阶段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引领与行动指南。基于此,结合学界讨论和现实经验,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秘诀及其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启示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导致中国被迫踏上世界现代化发展轨道以来,中国先后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多次寻求发展的现代化尝试,但始终未能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扭转了这一局面,为中国真正迈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强大政党建设对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组织效能与引领作用表现在政治创造、思想引领、组织运筹、制度创设、自身建设等多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化领导力量的政党建设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因此,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积极发挥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引领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和凝聚整合能力是增强社会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直接决定着现代化改革的动力、方向和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以服务资产阶级的利益为目标,以剥削、扩张、掠夺为本性的发展理念必然导致阶级分化,引发经济社会危机。不同于现代西方社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在现代化建设初期,提出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将“四个现代化”拓展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在内的全面现代化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集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的坚守、人民需求和人民生活的满足、人民主体和人民力量的依靠、人民参与和人民协商的实现、人民满意与人民抉择的遵循于一体的治理观。

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现代化的本质意涵之一,西方社会奉行市场原教旨主义,但市场机制泛滥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恶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则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将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政治革命追求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制度变革探索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先富带后富”推动共同富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再次将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实质性进展作为阶段性发展目标。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寻求全社会的协同优势,因此,以高质量的共建共治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成为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深化“放管服”改革撬动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作者: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刁心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迈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为民、便民、惠民的原则,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走深走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2015年我国首次提出“放管服”改革方案,是政府全方位进行自我革命、自我革新,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之治”的有力支点。培育社会活力首先应当把制度的权力从政府的手中解放出来,让权力在社会层面充分涌流。“放管服”改革多向发力,三管齐下,聚焦有为政府的现实命题,打破传统社会管治的束缚与枷锁,释放有为政府的动力源泉,赋予基层社会较大的自治权力。“放管服”改革的总领性目标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其精神内核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新征程上,仍需做好以下方面:

做好放权。在处理政府纵向和横向层级体系职权配置的关系上,要妥善解决好统一规范与灵活高效之间的适配性问题。权力是一种能量流,社会是政府简政放权的承接者,将部分政府的约束性职权向社会转移,赋予社会相当程度上的自主权,完善放权链条。在行政许可登记、审批和备案全周期管理过程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服务—信任—协商”的权力机制入手,划清政府职能边界,做好政府部分权力让渡,应放尽放,规避“放虚不放实”的治理情境,消除变相审批问题。一并为政府、市场与社会松绑减负。

放管结合。放权绝不等同于弃责,在有增有放,动态调整之中才能实现提质增效,激活层级动能。在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的前提下,应当积极承认并发挥政府的作用,做好程序把控,全面监测审批过程,创新监管方式,加强重点领域和新产业、新形态领域监管,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依托“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借助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审管服有效衔。以更简明、更有效的政府管理,更充分的保护市场自由,促进社会活力,打造公平正义的竞争环境和治理氛围。

做好服务。政府要执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规律,就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重视创新职责在政府职能科学设置、政府职权合理配置中的作用。新征程上,政府要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将多元主体的诉求作为必需,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最大程度扩大社会福祉。以自我革命实现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为赋权情境与氛围建设提供职能支撑保障。

关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政策浅思

作者: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刘顺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

首先,不同于以往中央政策的章节安排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被纳入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篇,同篇还包括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由此可见,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安全体系的“奠基石”,这次定位的调整也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的社会治理理念,同时也契合了“十四五”时期社会矛盾化解的需求。

其次,从主要内容来看,所提出的政策措施也均落脚于社会维稳,正如陈一新在解读报告中所提出的,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要注重在“打击”“化解”“管理”“服务”“疏导”“群防”六个方面下功夫。相较于以往的相关政策文件,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有两点需要我们加以注意:一是“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在以往的中央政策文本中,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作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要素之一被正式提出,可见,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视野从以往的县域一级提升至市域一级。在笔者看来,这恰恰是有效化解国家安全体系断层隐患的必要措施。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压缩信息传递层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从而真正做到应势而动。另一方面,则是能够提高社会治理资源在辖区范围内配置的合理性,有效发挥资源应有效用;二是“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报告中再一次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目标,而营造见义勇为的社会氛围则成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实现方向。见义勇为,是从中华文明中孕育而生的传统美德。柳亦博在其著作《合作治理:构想复杂性背景下的社会治理模式》中指出,道德思维是合作治理多元路径的最后一块拼图。道德事关每一个个体,任何道德问题都是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发生的,如果治理中没有自我与他者的区分,也就不存在道德的问题。然而治理终需还原成一种具体行动,因此必然存在着主体与客体,也就必然存在治理道德问题。当然,作为现阶段社会治理体系的最后一块拼图,见义勇为的确能够恰当地反映出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群众参与需求,但是否能够全面地体现社会治理的道德价值需要,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感悟伟大成就激发奋进力量

作者: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韩晓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专业的青年学子,更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领会精神内涵、把握核心要义。在二十大报告中,我对其中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印象深刻。

中国式现代化,短短六个字,寄托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凝聚了成千上万仁人志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拼搏奋斗。当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来到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独特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它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目标追求紧紧连在一起的。把握其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就需要全面地认清中国式现代化与领导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事业的核心力量之间的不可分割关系。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首先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这个本质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还要看清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的三大属性,即:发展的协调性,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类文明的兼容性,中国式现代化坚守本国繁荣和世界繁荣的一致性、发展自身和造福世界的统一性,强调的是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政治保障,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要求,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战略导向,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思想方法,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基本目标。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通过一系列宏观战略部署和重点战略措施,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经过五年,“十四五”规划一定能够顺利实现;到2035年,远景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一定能够屹立在世界面前。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更加自觉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仅要立足自身、砥砺前行奋发作为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而且要着眼全局、敢为先锋、勇于探路,努力贡献更多的青年智慧和青年方案,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710127 邮箱:ggxy023@nwu.edu.cn 电话:029-88308093 登录
陕ICP备287654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