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方网站 English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请输入搜索信息: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应急管理 | 师资队伍 | 教学工作 | 科研工作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院友工作 | 招生招聘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单位简介新闻动态 — 正文

上一条:基地举办“新时代西安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下一条:【专栏】奋进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01 社会治理

关闭

【专栏】奋进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02 社会保障
 

02社会保障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完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摘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抢抓窗口机遇期,筑牢养老服务体系

作者: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琇岩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社会人口呈现出老年化的一种的社会状态。根据相关国际标准,我国在2000年前后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至18.7%,65岁及以上占比为13.5%。20年间我国老年人口无论是从占比还是增速上都明显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已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养老需求,政府大力促进社会化养老,从家庭养老过渡向社会养老,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持续深化,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目标也经历了从“十二五”期间的“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到“十三五”期间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再到“十四五”期间的“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全方位转变,逐步从重机构发展、重床位建设转向重社区服务、重居家服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得到迅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已经基本上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地区,尽管这些服务在覆盖的广度上已有所保障,但在可持续发展的深度上仍面临瓶颈。一是在资金层面,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以国家财政拨款、社区资金筹集、福彩基金支持为主,市场介入较少,存在资金供应链单一,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二是在供需层面,目前服务供给倾向于日常照料以及家政等服务,而老年人对医疗保健和精神赡养需求更高,存在供需平衡不足、利用率及覆盖率低、服务过剩等问题;三是在人才层面,养老服务现阶段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专业性较强,但当前我国尚未构建起完善的职业保障体系,存在专业人才总量不足、流失率高、青年人才占比较小等问题。

未来五年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窗口机遇期,也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任务目标,指明了今后养老事业与产业两手抓的方法路径。所谓基本养老服务,就是指在政府主导下,由国家财政保障,面向所有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情感关怀、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服务,重点保障困难老人群体。基本养老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一环,因此基本养老服务在发展中更强调广覆盖、保基本、重帮扶,核心目标是优化孤寡老人服务,建立全体老年人共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对于超出基本养老服务保障之外的需求,应逐步交由市场进行调节,政府立法监管,促成养老产业规模化、连锁化发展,最终形成基本养老服务与非基本养老服务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作者: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郑冰茹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此次大会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总书记系统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过去十年里,在习总书记领导下党中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立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从新发展理念到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部署,再到新发展格局,我国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变革和取得的卓越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习总书记还指出,虽然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当前我国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亟待解决,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例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拖育、养老、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

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我们看到报告中明确提出从现在开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但更有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命,把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成国家治理效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新思路。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它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在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走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将为民造福视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作为守江山、守民心的具体指向。为实现共同富裕,首先需要完善分配制度,将其确定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并摆到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在报告中习总书记首次提出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其次,在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同时,要突出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平等就业,使人人都获得通过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再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要注重安全规范,全方位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质量要求,在制度建设中对关于老年人、妇女儿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福利制度安排要更加重视;最后,要继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并积极推动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通过此次学习。我对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更有信心、更有底气,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二十大精神指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传递民生新温度

作者: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邓紫皎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新时代的十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社会保障的研究生,在学习过后备受鼓舞,结合二十大强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以下思考。

坚持人民至上,发挥社会保障兜底效用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我国成功建设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推动我国保障事业发展上,做好“兜底”工作,筑牢社会保障基础。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社会保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人群多、保障事项多,其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挑战,更要求我们要从社会保障的实践出发,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精准施策于社会保障实践中深层次问题,创新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实现应保尽保、保障到位,不断展现新时代社会保障新气象,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范围与服务效能。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做好各方保障工作

系统观念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正经历者重点变革、快速发展,在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国家顶层设计,做到全国一盘棋。当前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差距,要求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社会保障工作总基调,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统筹做好各方保障工作,创新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打破城乡发展壁垒、扩大社保覆盖面,实现保障对象利益最大化,促进社会保障这艘民生航母行稳致远。

站在新征程的起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保障事业将在在新时代开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新篇章,通过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和保障水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力量。把民生放首位、把民盼刻心间,全力以赴惠民生,民生福祉不断增强。有所盼,有所为,守牢民生底线,传递民生新温度。

中国社会保障现代化

作者: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明慧

健全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发展,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人民未纳入到社保体系中,参保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应加强社会保障顶层设计,完善社会保障法治化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依法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全面、完整、准确、动态更新的社会保障基础数据库,支持全民参保、全面参保、数字化治理和精确化、动态化管理。

健全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社会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和重要抓手,目前社会保障存在着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待遇差异和不平等的问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有待提高。应提高基本社会保险中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的水平,坚持共建共享、互助共享原则,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缩小城乡差距。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区域、性别、职业,在面对各种风险时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健全高质量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物质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物质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社会保障高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不仅重视保障物质需求,还应当注重保障更高质量的需求——精神需求,发挥公益慈善事业的作用。重视解决新时代下社会救助面临的精神贫困、多维贫困等问题,不仅提供物质和资金救助,还应该提供精神和心理救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互助、仁爱等思想,提高公民慈善意识,发挥公益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

健全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是可持续,可持续是社会保障能够长久发展的必要前提,安全规范是实现社会保障可持续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存在逃费、违规、违法等问题,面临着社保基金缴费收支均衡的巨大压力。继续发展经济是社会保障可持续的基础,先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分好。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系,提高风险防控和监管能力,加大监管力度,守好“养老钱”“保命钱”“救命钱”。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710127 邮箱:ggxy023@nwu.edu.cn 电话:029-88308093 登录
陕ICP备287654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