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方网站 English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请输入搜索信息: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应急管理 | 师资队伍 | 教学工作 | 科研工作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院友工作 | 招生招聘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 首页单位简介政策法规 — 正文

上一条: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 下一条:2023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社会治理”领域相关工作梳理(二)

关闭

2023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社会治理”领域相关工作梳理(三)
 

十八、湖南

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坚持龙头带动、优势互补,提升“强省会”带动力,落实“1+N”政策体系,实施十大重点工程,推进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高质量发展,尽快发挥全国重要增长极的引领辐射作用。

提升副中心支撑力。提升区域板块发展力,充分发挥高铁成环、高速成网优势,加快沿线地区环境提质、产业布局。

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产业支撑、吸纳就业能力,优化教育、医疗、社保、文化、住房、养老、出行等公共服务,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推进城市更新,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等,完善燃气、污水、生活 垃圾、排水防涝等设施,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和第二水源建设,建设绿色完整居住社区。

提升城市管理,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打造智能化城市治理典型场景,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乡村振兴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将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的重点,转移到乡村 振兴上来。

落实底线任务,抓好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稳岗就业、低收入群体常态 化帮扶、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等工作,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力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统筹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培育新型农民,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城乡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 合、协同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强化信访工作责任,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化解要求,全域推进“网格化+信访”工作,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深化城乡社区治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十九、广东

区域协调发展

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

支持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支持广州编制面向2049年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结构,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功能。

支持推进老城区城市更新,以“绣花”功夫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

乡村振兴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村庄规划优化提升,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支持有条件的 镇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发展成为小城市,形成一批名镇名品,培育更多全国经 济强镇。

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把乡镇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 村经济中心,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城乡融合

加快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要素配置、生态环保、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推动城市更新,深入推进“三旧”改造,下大力气抓 好广州、深圳等市城中村改造,实施农贸市场提升工程,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通村入户便民利民工程,加快补齐乡村道路、村内照明、冷链物流等短板,促进农产品外销和消费品下乡。

建立城市人才入县下乡机制,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

数字政府

深入推进数字政府2.0建设。加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标准化规范化便利 化,丰富省域治理“一网统管”应用体系,深化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和数字机 关建设,推动数据资源“一网共享”直达基层。

强化“粤系列”平台建设,推出一批行业标志性应用。

推进数字政府基础能力均衡化发展,完善一体化基础设施和本质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全省数据业务网、算力资源发布共享平台。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加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人民调解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及时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源头。

加强村(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建设,提升基层治理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偷渡走私等群众反映 强烈的违法犯罪行为,推进突出毒品问题整治。

创新完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有效路径,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全面贯彻实施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推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立法,实施省“八五”普法规划,以高水平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

二十、广西

深化“放管服”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基层“一枚印章管审批 (服务)”,推进“全区通办”“全链通办”“跨省通办”,探索跨部门跨层级综合监管。

推广“智管云”平台,优化“智桂通”服务,推出更多政务服务便民利企“微改革”。

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范围。

区域协调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找准发展定位和工作切入点,着力构建“两轴一区一带”空间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加强沿海沿江沿边协同发展。

城镇化建设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分类引导县城差异化发展,抓好县域优势主导产业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推进公园城市试点、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打造一批精品背街小巷。

推进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燃气、供水排水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建设海绵城市。

加快补齐边境城镇基础设施短板。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全国社会治安 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加强派出所、司法所、监管场所等政法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安数字化改革。抓好常态化扫黑除恶,严厉打击具有边境特点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

积极推进“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做深做实人民调解工作,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推进信访积案和突出问题攻坚化解。

二十一、海南

乡村振兴

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加快补齐农机短板,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强度。

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以特色劳务品牌建设带动农民高质量就业创业。

持续深化消费助农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电商平台建设,让更多土特产成为“网红”。

开展“村庄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三块地’改革”集成推进试点,促进农村资源要素流动增值。

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打造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巩固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成果,打造“共享农庄”高端品牌。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深做实“四位一体”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健全加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夯实基层网格。

推进重复信访治理、重点领域信访问题和信访积案化解。

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海南建设,创建全国最安全地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决胜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三年大会战,深化“无毒品危害自贸港”创建。

公共服务

大力发展文体事业。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二十二、重庆

社会治理

推动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优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法治重庆。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公共安全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科技、网络、数据、生物、粮食、食品药品、能源资源、战略物资等重点领域安全,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

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完善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行政管理、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制度保障“四大体系”,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简政放权,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进市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上走在中西部前列。

数字化改革

推动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建设数字政府,培育数字社会,健全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创建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以全域数字化推动治理模式变革、方式重塑、能力提升。

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促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商业数据开发利用,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动数字化改革向财税金融等领域延伸,加快形成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

推进数字化变革。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构建多跨协同工作机制,完善高速泛在网络和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数字重庆云算力平台、数字重庆算法平台,迭代升级“城市大脑”,构建协同高效的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

坚持行业部门线条主抓和重大场景块状突破相结合,打造一批精品应用场景,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新图景。

乡村振兴

奋力抓好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把更多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转到乡村振兴上来,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严守“三条底线”。完善防止返贫精准监测帮扶机制,推进脱贫村产业提质增效和脱贫群众稳岗就业,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市级重点帮扶乡镇发展,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农房质量安全、数字乡村等工程,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启动农村水网建设试点,健全抗旱水源工程体系,加快补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短板。

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加快建设乡镇为农服务区域中心,开展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

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舒适度,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改厕、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推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融合发展。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引育一批示范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建立健全以农村信用、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性融资担保为重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二十三、四川

乡村振兴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加快形成城乡共同繁荣新局面。以片区为单元编制实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增强中心镇(村)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建立产业园区带动模式,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向农村流动。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解决户籍、资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

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常态化监测和及时帮扶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更大力度支持脱贫地区产业。

公共服务

强化现代化建设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把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纳入城市规划刚性要求,以县城为单位推进健身场地补短板行动,大力推动新建改建体育公园,支持开展普通公园改体育公园试点,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公共安全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做好新阶段新冠病毒感染防治工作,认真落实“乙类乙管”政策,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统筹用好医疗资源,全力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强化药物供应保障,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治,持续提升疫苗接种率,切实关心关爱医务人员。

坚决守牢安全底线,开展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坚决遏制安全事故多发频发势头,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四川。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统筹涉藏州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依法常态化治理。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各类突出违法犯罪活动,高质量高标准做好成都大运会安保维稳工作。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加强基层力量、基础要素、基本能力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向“深耕善治”转型。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实施城乡社区治理优化提升行动和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创新“五社联动”机制,不断提升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能力。

二十四、贵州

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作样板,在拓展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上作样板,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样板,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稳步推进乡村建设。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全覆盖。深入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健全用好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更好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积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文明新风润泽乡村。

公共安全

守牢社会稳定底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和完善政府定期研究解决信访突出问题长效机制,深化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做到重大政治敏感事件、暴恐案事件、群体性事件、重大恶性刑事治安案件、重大公共安全事故零发生。

二十五、云南

区域协调发展

精准帮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有序推进。启动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五个县城”建设。

二十六、西藏

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稳妥推进拉萨、日喀则等老城区保护和老旧小区改造。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实现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加快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和树立农牧民新风貌行动。

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五城三小时经济圈”建设。统筹各类园区发展,鼓励支持区位相邻、产业相关的园区优势互补、协作联动,发展飞地经济。

边境建设

进一步完善边境基础设施,加快抵边安置点水源工程建设,实施边境城镇市 政设施更新工程,加强边境村镇和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深化“五共五固”,推进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

要把政策、项目、资金更多向边境一线倾斜,更好实现边疆稳、边境兴、边民富,努力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走在全国前列。

二十七、陕西

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持续实施动态监测帮扶, 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开展常态化督帮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 模性返贫底线。

建设宜居和美乡村。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科学制定镇村规划,加强传统 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

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完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加快形成文明 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严格落实“三区三线”,优化农业、生态、城 镇等各类空间布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促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加快西安都市圈建设步伐,从产业布局、基础设 施、创新协同、资源要素、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推进西咸一体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中小城市活力。

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城市生态修复功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加强“口袋公园”和停车场建设,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快排水防涝、燃气管道等设施改造,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大督查、大接访、大调研活动,发挥矛盾纠纷化解实战平台和乡镇(街道)信访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进信访矛盾源头治理和重复信访化解。

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基层社会工作服务站网络,推动“无讼社区”建设,持续开展“五社联动”基层社会治理试点。

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安全防范机制,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

二十八、甘肃

乡村振兴

聚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社会治理

全面强化社会治理。深化平安甘肃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

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政府建设

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二十九、青海

公共服务

健全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提升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巩固提升“双减”成效,开展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促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增加农村和边远地区医疗资源,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让群众看病再多一些便利、再少一些负担。

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开展普惠养老专项行动、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

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坚持全省一盘棋,健全统筹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共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百企兴百村”行动,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

优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加大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优化提升农牧区安全饮水水平,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让农牧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加快老旧小区和燃气、污水等地下管网改造,统筹城市内涝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建设一批公共设施补短板项目,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和配套政策,让城镇功能更加贴近群众需要。

社会治理现代化

突出社会治理现代化,聚力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立足“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精准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风险。切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探索建立偿债备付金制度。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渠道,提升人民信访工作质效,年内实现县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全覆盖。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三十、宁夏

乡村振兴

突出加强产业振兴。坚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以产业防返贫、以产业助致富力度,重点抓好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更好实现农业提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

城市治理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力求精心规划、精美设计、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提升城市承载力。

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十项工程”,提升一批老旧小区、传统商圈、特色街区、产业遗存,改造“四类”管线300公里。

积极推进“海绵城市”“无废城市”“清洁取暖城市”建设和“十小便民工程”。

提升城市治理力。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建设一体化城市运管服平台。

三十一、新疆

乡村振兴

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收入监测分析,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活动,分级分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工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力培育乌鲁木齐都市圈、构建北疆城市带、打造南疆城市群,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市、边境城市、小城镇为载体的多支点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政府建设

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动“互联网+督查”提质增效。

为基层减负下更大力气。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全面推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以“零容忍”态度查处群众反映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等突出问题,促进行政权力规范运行。

公共服务

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710127 邮箱:ggxy023@nwu.edu.cn 电话:029-88308093 登录
陕ICP备287654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