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海
城市数字化转型
深化生活数字化转型。推动构建精准、普惠的数字生活服务体系,新增生活类重点场景10个,提升社区便民服务数字化水平。建设一批数字化赋能示范校,优化升级“便捷就医服务”应用场景,推广“养老院+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打造博物馆、美术馆数字文化体验空间,完善出行即服务体系。着力消除“数字鸿沟”,推进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
深化治理数字化转型。推进“一网通办”,推动“随申办”为民为企服务迭代升级,深化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入推行免申即享、“好差评”和帮办制度,打造线上线下“泛在可及”全方位服务体系。推进“一网统管”,强化数据动态更新和相互赋能,推出一批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的应用场景。
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特色风貌塑造和乡村产业培育,持续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搭建区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平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促进农民收入多途径增长。
城市治理现代化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推进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划小做实基层治理单元,优化社区网格运行机制,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和改进民族、宗教工作。优化人口服务管理。扎实做好家门口信访服务、人民建议征集、“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提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建设。
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能开尽开,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空间对外开放、为民所享。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设置优化5000处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完成徐家汇等商圈景观灯光提升改造,建成100个“美丽街区”。改造22个易积水小区、11条道路积水点。健全城市管理标准体系。
守牢城市安全底线。坚持源头管控、预防为先,统筹灾害事故综合防范治理,聚焦危化品、燃气、自建房、消防、交通、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从严从快狠抓问题整改,坚决防范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构建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粮食、能源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
政府治理现代化
以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巩固拓展营商环境创新成果,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高水平对标改革,全力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探索极简审批。推进全过程公正监管,建成全市统一的综合监管系统,持续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推进全周期提升服务,全面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和就近办、集成办、马上办。开展第五次经济普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坚持过紧日子,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确保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十、江苏
公共服务
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大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力度,深入推进中职“领航计划”和高职“卓越计划”,加强新一轮“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力建设应用型高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强国先行区建设为引领,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全省人民享有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智慧便捷的城乡文化生活圈。
乡村振兴
高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镇村布局规划动态更新,有序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大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档升级。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绿化美化等重点工作,加快打造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发展中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统筹抓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工作,大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标准推进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政府自身建设
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进一步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完善一体联动、高效运行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发挥法治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
十一、浙江
公共服务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发展质量,打造一批文化地标和文艺精品。
数字化改革
发展数字政务,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破除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堵点和壁垒,优化业务流程,创新协同方式,进一步提升政府履职效率和数字化服务水平。
打造数字文化,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建设数字社会,积极开发各类供需匹配的重大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数字生活智能化。
建设一流数字基础设施,加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和大型数据中心建设,打造长三角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加快建设“双千兆”宽带城市。
完善数字治理体系,开展国家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创新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
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持强村与富民、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改善人居环境与优化公共服务并重,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牢牢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让广大农民分享更多改革成果。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塑造“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空间格局。
社会安全
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完善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十二、安徽
公共服务
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健全“双减”长效机制。
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
实施竞技体育突破行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基本实现居住小区和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乡村振兴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分层分类帮扶农村低收入群体,健全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区域协调发展
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功能完备、品质优越、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宜居宜业、带动乡村的现代化城市。
社会治理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纵深推进法治安徽、平安安徽建设。
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持续推进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推深做实信访“四加”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解民忧清积案助基层”信访帮扶工作。
进一步做好援藏援疆工作。更好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拓展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美好家园
十三、安徽
公共服务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文化惠民等工程。
加强全民健身工作,协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新建改建一批智慧体育公园、社区“运动角”,做优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双向开放服务,加快建设体育强省。
城乡区域共建共享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一批乡村戏台、农民文化公园,打造“百姓大舞台”等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措施,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接续推进农村建设品质提升五大工程,深入开展乡村“五个美丽”建设。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推动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城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功能集成。
数字政府
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加快推动数字政府智治化、数字社会智慧化、数据要素价值化。着力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建好省域一体化数字执法平台,用好经济社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监测与绩效管理平台、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提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省域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水平。着力建设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在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助残等方面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着力构建富集多元的数据供给体系,培育壮大公平公开开放的数据要素市场,丰富数据应用场景,发挥数据价值效应,实现数字赋能、激发市场活力。
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强化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化“近邻”党建模式,抓好“区块链+智慧社区”国家创新试点,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做好关心下一代、老体协等工作。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积极推进宗教中国化的福建实践。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双拥共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支持驻闽部队建设,解决好官兵后路、后院、后代问题,巩固和发展“爱我人民爱我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大好局面。
十四、江西
公共服务
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行动计划,积极开展部省协调探索现代职教体系新模式,大力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高校全覆盖,基本实现智慧校园全覆盖。
深入实施“15+3”健康江西专项行动,启动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三年行动,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提高基本药物使用占比。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计划。构建文明创建工作常态长效机制,全面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提质增效。
乡村振兴
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整村整乡返贫。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完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改造、20万户以上农村户厕改造提升、6000个左右村点整治建设。
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省部省共建,高标准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抓好城市更新试点,基本实现“城市大脑”设区市全覆盖。
推进城市功能品质再提升行动,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城市供水全面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基本完成重点易涝区域整治,深入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攻坚行动。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高品质智慧社区试点和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支持萍乡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试点和南昌、赣州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
基层治理现代化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新时代“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模式,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打造“三位一体”基层信访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预防化解工作平台,推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调处化解,从源头上防范化解信访积案。
加快智能安防小区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落实“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氛围,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十五、山东
区域协调发展
扎实提高陆海区域统筹发展水平。着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在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上加力提效。
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
积极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亮点。
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抓好烟台、潍坊等国家试点,实施一批老旧街区改造、综合管廊、排水防涝等项目。选择100个镇开展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抓好200个以上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项目。
实施新型智慧城市提标提效工程,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
乡村振兴
扎实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加力提效。
是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实施片区化整体推进,打造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各30个以上。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网八大行动。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开展村容村貌“基础薄弱村”集中攻坚,实现清洁村庄全覆盖。
启动农村新型住房建设试点。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县乡村一体化,深化乡村文明和平安乡村建设。
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规范省市县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运行,多层次开展全民普法。
实施社区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更好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全覆盖。
开展重点领域信 访突出问题化解攻坚。
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十六、河南
新型城镇化建设
强化中心城市。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深化航空港区体制机制重塑改 革,构建主城区与航空港区双核引领发展格局,提升城市首位度。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 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让能进城愿进城的,更快更好融入城市。
建设宜居城市。全面推行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设计,加强城市与建筑风 貌管理,更好延续城市文脉、展现时代风貌。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营造整洁、 有序、和谐的城市环境。
韧性城市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等各环节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各 类基础设施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燃气管道、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
构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城市。
公共服务
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统筹商业、学校、养老、社区医院、运动场馆等配套服务设施,创建完整社区、美丽街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援企稳岗工作,促进高 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和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优化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布局一批未来技术、现代产业等特色学 院,全面加强基础、急需、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
绿色治理
建设绿色家园。推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绿 色社区创建行动。统筹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绿道连通和插绿补绿,因地制宜建设 一批街头游园、小微绿地。加大重污染天气、臭氧污染防治等工作力度,实施县 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完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深入推进河湖长制, 努力建设美丽幸福河湖。实施秦岭东段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开 展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抓好黄河干支流河道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确保“十 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更高水平推进法治河南、平安河南建设,持续开展“三零”平安单位创建,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造性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深化群防群治,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良好局面。
十七、湖北
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提升都市圈发展能级。纵深推进以武鄂黄黄为核 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高标准启动武汉新城建设。充分发挥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支持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构建城市风道、水道、绿道,加强市政配套、节能改造、电梯加装、周边 绿化,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等。
深入实施强县工程。
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打造展现荆楚风貌、彰显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
扎实推进区域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积极承接长三角、粤港澳产业转移。
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着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聚焦精明增长、精致更新、精细管理、精美品质,促进城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加快数字赋能城市,推进襄阳、宜昌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试点,加快智能市政、智慧社区、智慧城管建设,打造善感知、会呼吸、有温度的智慧城市。
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扎实做好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各项工作,探索盘活利用农用地、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农房“三地一房”的机制,推动地流通、钱进村、人下乡,让农村资产活起来、乡村振兴热起来。
加强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巩固提升农村电网,推进天然气管网向乡镇延伸;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把乡村建成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幸福家园。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落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政策,健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机制,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生活更上一层楼。
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最大限度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全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以共治促善治、图长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