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生命是一场遇见
那么遇见恩师必定是其中最美的邂逅!
春风化雨中的缱绻目光
润物无声里的无言关怀
你用温馨的目光
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许琳老师照片)
许琳,女,1961年生,中共党员,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从教35年来,她始终以极大的热情,献身教书育人与科研事业,得到了师生们的高度认可。
01
秉节持重,兼顾学术科研与社会关怀
在高校任教30余年,从事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20余年,许琳老师恪守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和高校教师的报国理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多年来积极围绕“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在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老年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等领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课题26项,其中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残障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基于西部地区的调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首届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出版专著、著作和教材14部,多次出席国际及全国社会保障、残疾人事业学术论坛并在会上做学术交流。
02
兢兢业业,坚守在教育一线三十余年
许琳老师教过的本科生已达数千人,指导研究生百余人。她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常常为了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数据反复查阅大量资料。许老师上课不仅给学生讲理论知识,还补充了社保领域的前沿动态,并且认真地为学生答疑解惑。作为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发来的报告、论文,许琳老师都是逐一仔细审阅,细心提出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在学生们的记忆里,每一个人的学位论文或开题报告修改次数至少在五六遍以上,有的甚至在十遍以上,而许老师对每一稿的修改意见都会在几十条以上。在许琳老师身上,不仅可以感受到一位老师对教学的认真,更多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份承诺和责任。
随着年龄的增大,许老师被一些慢性病长期折磨,但她始终坚持教学第一、学生第一、课比天大的原则。一次手术后,她无法正常坐在电脑前工作,为了不影响毕业论文指导,她将笔记本电脑放在床下的凳子上,自己趴在床边操作电脑,及时给学生回复论文修改意见。
2016年冬天,许老师冒着大雪给本科生上课,因雪天路滑在教学楼前摔倒,造成腰椎压缩性骨折。卧床养伤期间,为了不影响工作,她让家人买来电脑支撑架,安装在病床上,坚持为学生批改作业、修改论文。后来,卧床久了,又出现了颈椎病引发的眩晕症,发作起来天旋地转,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痛苦不堪。只要身体感觉稍好一点,许琳老师就抓紧时间打开电脑,认真审阅学生的开题报告和论文。这期间,她以坚韧的毅力,完成了18位学生的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还撰写了一篇论文,完成了一个省级项目的研究报告和结项报告,指导研究生调研,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
当家人劝她安心养病时,许老师只是淡淡地说,“这是我的工作,不能因为我而耽误学生按期毕业。”朴实无华的语言,饱含着她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
(许琳老师与同学们的合影)
03
春风化雨,无私奉献,关爱帮助学生
许琳老师不仅教书,更重育人。在她与学生交往的故事中,既有对学生取得成绩时的积极肯定,遭遇挫折时的暖心鼓励,困惑时的细致解答;还有陪伴胆小女生就医,探望病中学生,给留宿学生送饭,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与犯了错误的学生交心长谈……
有一位学生——现在已是高校教师,他在给许琳老师的信中写道:“我记得大一时,刚到南校区,这边条件还比较差,在阖家团圆的中秋节,您亲自给我们这些家远而无法回家过节的学生送来了月饼和水果,很多具体细节已经记不清了,但我却依然记得月饼的味道——那是幸福的味道。从此,我对大学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这也一直鞭策着我要努力学习。”
一位家境困难的研究生毕业后无法按时偿还上万元的助学贷款,许老师得知后,主动借钱给这位毕业生一次性还清了贷款。许琳老师对于学生的充分信任和无私帮助使学生深受感动。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爱的事业,是一颗心换一颗心的无悔付出,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无悔付出、使命坚守是许老师身上公管精神的最好彰显,也是以许老师为代表的一代代公管教师的精神传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许琳老师像春蚕,吐着智慧的细丝,编织着知识,让学生徜徉知识的海洋;也像红烛,燃烧自己,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智慧与辛劳,照亮每一名学子。
(许琳老师与同学们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