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方网站 English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请输入搜索信息: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应急管理 | 师资队伍 | 教学工作 | 科研工作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院友工作 | 招生招聘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应急管理科学研究 — 正文

上一条:雷晓康 刘泓贤 || 应急「智理」助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下一条:任宗哲 李笑宇 || 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演进、问题与优化

关闭

梁炜 雷晓康 张展 || 应急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和模式——第二届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综述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和应急管理学界的重要使命和紧要任务。为深入探讨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相关议题,2022年7月,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主办、沈阳化工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基于会议讨论,本文围绕相关院校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急管理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行了梳理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应急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会议综述

   【作者简介】梁炜,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讲师;雷晓康,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展,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文章出处】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2年第3期


       2019年11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和应急管理学界的重要使命和紧要任务。然而,应急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其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团队等问题仍亟待学术界和实践部门进一步形成共识,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仍需不断完善和成熟。

       为深入探讨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相关议题,2022年7月,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主办、沈阳化工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国内20余所院校和相关企业的近50位专家围绕应急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应急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虚拟教研室与课程设计、应急法规及课程建设、应急管理课程思政和案例教学及模拟实践等六个专题展开研讨,共同探索应急管理专业创新发展之路。此前,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主办的首届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曾于2021年6月在西安举行,会议就完善应急管理本科培养方案、强化应急管理师资力量、提高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应急管理学科发展进行了充分交流。历次会议均得到了人民论坛、央广网、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各界新闻网等多家权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基于会议讨论,本文围绕相关院校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急管理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行了梳理和进一步探讨。


一、“新文科”背景下的应急管理学科交叉建设



       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发展起步较晚,2003年抗击“非典”催化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同时也加快了应急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化建设进程。在当前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的现实背景下,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亟须加速发展,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理应努力提升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夏保成教授强调了学科发展中长期规划的重要性,提出应急管理学科的战略思维,他认为,安全是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问题,解决安全问题的核心是人才和科技,大学和专业是解决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应急管理学科要解决多元化的安全需求,因此,应从应急管理学科的战略思维出发,搭建应急管理战略思维的顶层构建(谋势)、中层构建(谋局)、底层构建(谋事)框架。

       应急管理本科专业设置在管理学大类、管理科学与工程门类下,本身带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属性。应急管理实践的多领域综合性特质,决定了需要多学科复合型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厘清现代应急管理发展规律和应急管理学科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构建专业体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系统分析与管理研究所执行所长陈安研究员认为,与传统的应急管理不同,现代应急管理包括一个行业或专业领域规模过大事件的应对和区域内罕见事件的应急,是多领域协作的结果,需要技术和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应对复杂多事件接续作用或相互作用;现代应急管理要立足多角度认知模式,在理论、方法、技术、系统、应用、实践等方面推动应急管理的理论体系与应用实践实现全面快速的发展。针对“新文科”背景下应急管理学科的建设,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蔡立辉教授分析了“新文科”的内涵与特点,认为应急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包含区域、行业、企业的管理领域,四大类型突发事件,风险减缓、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恢复与重建的应急管理工作等三个维度的立体坐标,提出应着力提升跨学科视角下的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能力,以实现科研与教学高度融合,理论与实践双向流通。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尧远教授结合应急管理的“天生新文科”特征,强调应急管理只有从引入治理出发,打开学科建设、知识体系、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和学制生源的闭环,以交叉融合和需求导向为支撑,才能实现创新引领下的应急管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张展教授基于沈阳化工大学应急管理学科发展实践,解析了“寻切口”“建平台”“多举措”“重交流”四大驱动要素,即以瞄准危化品安全治理及应急管理特色为“寻切口”,从“新文科”改革的角度着力管理、工科、理科融合汇聚开发校内校外资源来“建平台”,通过搭建学科专业群、优化师资队伍、凝聚相关研究生方向、明晰专业建设思路和重落实的“多举措”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组织参加相关会议以“重交流”等。

       在研讨会分论坛院长论坛中,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教授、沈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张展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院长李开源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世祥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王义保教授、防灾科技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唐彦东教授、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刘宁教授、江西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胡建华副教授、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芦琦教授、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院长舒志乐教授、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潘坤友教授、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邰秀军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院长王志荣教授、广西警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朝成教授分别介绍了本校应急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并一致认同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推进,亟需构建和完善应急管理学科发展框架、加速推进本科专业建设。


二、理论与实践高度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归属。自2020年3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公布了首批“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首批试点学校名单以来,全国首批入选的19所高校先试先行,不断探索具有特色的应急管理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不少富有成效的创新举措。

       雷晓康教授认为,“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下,迫切需要培育大量应急管理学科方向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人才培养不仅仅要求学术上的造诣,更重要的是能力和实践的成长,围绕“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雷晓康教授从教学全流程育人、实习实训强技能、应急管理情景感知与研讨活动、媒体运营矩阵“一号两刊”和学术活动促科研等五方面分享了西北大学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王宏伟研究员认为,未来应从人才培养的政治、体能、伦理和专业能力的供给端,以及招生—招录的科学合理、程序规范、有效管用的需求端同时发力,为统筹发展与安全背景下的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指引。

       成果导向教育(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作为一种基于培养目标来设计教育结构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应急管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相契合,目前已被应用于部分高校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广西警察学院谭玉龙副教授提出基于OBE理念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由需求子系统、实施子系统、保障子系统三部分构成,其模式构建应遵循以下设计机制:成果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生为本、聚焦职业能力培养,反向设计、建立课程体系结构,协同合作、搭建多元教学平台,持续改进、突出能力培养的考评机制保障。沈阳化工大学刘冰心副教授介绍了基于OBE理念的校内学生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和校外“定制式”培育模式,提出高校应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既懂化工又懂安全的复合型人才。沈阳化工大学苗蕴慧博士还将工程教育模式进行了融合,提出应基于“OBE+CDIO”(CDIO工程教育模式,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理念改革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构筑“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支撑体系等,提出应培养具备“懂管理、能应急、知化工、会数据”的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

       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应结合地域需求、行业优势和本校特色。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芦琦教授从专业能力构架、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硕士点培育等方面分享了基于超大城市社会基层治理实战人才培养的教学成果,提出了与上海韧性城市数字治理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集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江航副教授介绍了基于“工科和海洋结合”办学特点的涉海应急管理的专业特色。暨南大学卢文刚副教授介绍了暨南大学应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不仅要通过应急管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强化,而且应通过宣讲、调研等形式实现应急课题的信息收集与成果孵化。济南大学应急安全学院张晓峰副教授介绍了济南大学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一体两翼”方针,“一体”是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两翼”是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基地,认为应急管理作为交叉学科,其人才培养既要有深度、有广度,还要有管理水平的高度。石河子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高岗仓教授和段树国副教授指出了边疆地区社会事业应急管理的特殊性,“边疆地区社会事业应急管理”是石河子大学针对新疆的特殊区位和兵团的特殊使命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选择,因而注重培养具有广域适应性、掌握应急管理基本理论方法、关注应急管理中“人”的因素、能够在应急事件处理中更好地协调体制机制政策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在社会矛盾的风险防范处置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管理服务型人才。山西警察学院治安系应急警务教研室主任李香梅副教授从“服务公安”的办学定位阐述了公安院校应急管理专业设置意义、专业设置优势、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构建。

       从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层面来看,沈阳化工大学邓光娅副教授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但当前我国产教融合发展存在着高校认识不足、企业缺乏积极性、政府政策缺乏保障等问题。为此,应清晰认识我国应急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钱洪伟副教授认为机遇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灾害救援对救援装备需求提出巨大挑战,安全、应急、消防、安防等统一标准化服务,救援装备设计的工效学因素,搜救犬的训练,短期与长期需求关系,职业健康产业与应急科普产业关系,应急队伍能力提升,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不完善、技术装备落后,智慧应急产业潜力巨大,高风险城市和不设防乡村对装备提出需求等,可以从应急救援装备研发与实际对接角度开展应急产业相关工作,包括应急产业园的建设、“一带一路”层面应急产业的推动、应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对接等。上海哲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徐坤副总经理介绍了基于相对评价指标应急管理实训平台的构建,分享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育人的实践路径,他认为,智慧应急的发展离不开一套基于真实事件形成的沙盘推演系统,其中包括监测预警功能、资源调配功能、应急处置功能和灾后恢复功能,应加强智能化算法在应急中的使用。


三、多学科有机融合的应急管理课程与教材建设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应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匹配。当前已进入应急管理课程体系设置的2.0阶段,即由过去的多学科综合性课程设置阶段迈向进一步明确课程与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课程之间递进关系的优化阶段,应避免课程之间重复和错位现象,同时鼓励特色发展。

       会上,部分专家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应急管理特色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应急管理教研室主任曲国华副教授提出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同时介绍了以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方式培育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经验。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刘建康博士结合学院“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定位,分享了地理信息科学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中的设计与实践探索,着重介绍了“应急管理理论基础+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技术”为两大核心的课程群体系。中国地质大学钱文强博士从决策与管理层面、政治与治理层面、技术层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逻辑。除此以外,还有西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高阳博士的危机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沈阳化工大学汪新宇副教授的基于化工企业战略的应急管理教学模块设置,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王继光副教授的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应急物流课程设计,石河子大学杨梅华副教授的基于应急信息化建设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沈阳化工大学王蓉副教授的基于自然资源供给安全的资源循环经济学课程设计。上海开放大学丛健博士还分享了应急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的常见问题。

       针对应急管理专业法学课程设计共有三位教师分别进行了分享,上海开放大学焦娇博士提出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管理依据和管理责任承担的归属为法律—法律依据(依法管理)、法律责任;西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邓武红博士指出,如何让没有前期法学基础的学生在短时期内迅速、准确掌握应急管理法的基础理论、系统知识,具备一定的法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授课教师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筱君副教授建议较早地开设应急管理专业法学课程,以使学生尽早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明确权利和义务行为的边界。

       针对生产安全管理类课程,沈阳化工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张福群教授提出《安全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伤亡事故统计与预测、危险源辨识、控制与评价、系统可靠性分析、系统安全评价等内容,指出《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是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重要支撑,建议将“双重预防机制”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构建基于双重预防机制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回归工程教育的初衷。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康良国博士分享了安全管理课程建设内容,指出安全管理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应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也是与会专家关注的热点之一。西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孙艺香博士介绍了《城市管理与应急管理》本科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指出应指导学生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探讨现行国内外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提高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沈阳化工大学满海红副教授介绍了基于应急管理(疫情冲击)背景下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探索,并演示了如何将“抗疫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上海开放大学童子荣博士认为,应急管理课程具有公共服务属性与社会责任属性,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并介绍了“知识—情感—能力”思政实践教学创新路径。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谷卓越博士分析了应急管理时政素材融入《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原因、目标和途径,分享了课程思政中时政素材融入的保障和技巧。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岩副教授介绍了“重大危机与应对”等三个思政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计意图和思政要点,对于如何提升应急管理软技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坤副教授介绍了基于外商投资安全的《国际投资学》课程思政教学计划。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姚爽副教授重点介绍了基于安全与应急管理案例的《项目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并以火神山医院的建设案例、化工应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案例为例,介绍了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路径。

       应急管理出版社孟琪编辑从普通高等学校应急管理系列教材、中国消防救援学院规划教材、防灾减灾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应急管理系列教材、培训教材等五方面介绍了当前应急管理教材出版情况。武汉理工大学王喆副教授介绍了武汉理工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系列丛书新近出版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规划与调度》,该书为应急决策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辅材料。


四、教学相长的应急管理师资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设,既是促进教师成长和教学水平的良好途径,也是开展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同时能够通过“传帮带”效应加强团队凝心聚力,更有效兼顾成员自身学科特色优势,激发教师内在活力。近年来,相关院校开展了“课程任务型”“科研任务型”“虚拟教研室型”等多种类型的应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形式。例如,雷晓康教授介绍了西北大学应急管理教学科研团队的集体备课会制度,这种制度以“以研哺教、以践优教、躬身入局、裹挟前行”为理念,每次备课会都围绕师资队伍的科研和教学核心问题进行共同讨论,有利于共享集体智慧、增进彼此了解、提高备课效率,形成交流、合作、研究的工作氛围,团队成员在集体备课会制度下本着相互协商、优势互补、交叉融合的原则,力求实现教学内容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师资团队建设的高效发展。上海开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晓楠教授提出以课程为单位构建校虚拟专家团队、教学资源建设团队和实践基地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团队,这是一种虚实结合、远近结合、专兼结合、灵活机动、协调运作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助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

       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也是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突发事件真实场景中的情况,各院校积极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信息技术等多种方法,并以此为抓手,极大地带动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团队建设的提升。其中,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是应急管理课程教学主要手段之一,在应急管理课程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西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杨杲辉博士、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魏颖晖博士分别介绍了应急管理案例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杨杲辉博士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为例阐述了学、教、研相结合的创新性教学方式,提出应培育学生在应急情景中的双向信息感知能力;魏颖晖博士认为案例教学的目标是预习、复习、整合、拓展所学知识、培养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组织模式为教学形式—问题设置-案例讨论及分析。沈阳化工大学的王丹博士分享了财会风险管理案例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边晶梅副教授介绍了安全案例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殷艳娜博士介绍了危化品物流突发事故案例在《物流管理学》中的教学设计。相关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课程吸引力。在案例教学的情景模拟技术层面,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学召教授分享了在《矿事故山应急救援》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经验,案例教学法营造的“现场环境”,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矿山应急救援全过程的认识,掌握救援方法,在促进学生学习矿山应急救援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与学科素养。河海大学李智副教授提出,河海大学应急管理案例教学的技术支撑是具备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互动性的应急训练和仿真实验中心,建设内容是具有河海特色的洪水灾害应急管理、水利工程安全应急管理、水环境安全应急管理。

       部分高校对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同样值得关注。近年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发展方兴未艾,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带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革,部分专家和教师已尝试在课程中引入新的课堂教学手段,取得了有益成效。沈阳建筑大学岳文赫副教授介绍了多元化在线教学模式在《应急管理概论》课程中的应用,就在线教学中存在的“距离”和“沉默”两大问题,建议教师需了解学生的需求及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西华大学高美奔博士和曾锋博士基于《灾害学》课程教学,介绍了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地震灾害沉浸式教育教学情景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水污染、火灾、地震的灾害方案设计和调查报告撰写,特别是在此基础之上,指导学生基于调查报告编写小论文,申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相关项目,取得了较好赛绩和成果。上海哲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应急管理研发中心胡琴研究员介绍了基于模糊决策和资源配置视角的智慧应急全周期实战能力训练方案,方案提出以模糊决策为方法结合AHP探索如何从定性转为定量,并将动态评价与资源配置作为两翼分别从机制、内核完善智慧应急中存在的比较性决策门槛,最大程度改善传统应急乃至智慧应急中决策科学化不足、评估数据受限的问题,为实验教学提供另一种可能的思路。教学手段的革新有利于模拟更加真实有效的应急管理实践环境,但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710127 邮箱:ggxy023@nwu.edu.cn 电话:029-88308093 登录
陕ICP备287654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