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学校疫情防控多层级“纵深防御”体系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杨杲辉
学校人员的规模大、聚集度高,一旦出现疫情,短时间内大面积扩散的风险非常高。因此,增强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细致性和周全性,将疫情预警和监测、疫情应对和救助、人员康复与回归等内容相结合,建立日常态与应急态管理相结合的多层级“纵深防御”体系,就显得较为重要。
第一层级,提升一线管理者和师生的应急意识和能力,增强监测预警硬件设备与软件的更新与应用。
(1)提高应急预案的演练力度,增强师生抵御突发紧急情况的心理和行动能力。对于疫情传播中的关键环节、疫情易发的薄弱环节,列出清单,对学校师生进行多轮培训和测试。注意应采取多种形式,适应校园生活特点和学生成长特点,增强培训和测试过程的趣味快乐性、奖励吸引性,尽量避免压力式、枯燥型的强制任务要求。
(2)促使校园师生能够基本做到:对于疫情传播的核心环节、易发环节较为清楚;对于校园疫情的突发、疫情防控中的薄弱环节较为敏感;当疫情突发时,能够做到不惊慌害怕,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尽可能规避风险。
(3)增强隐匿传播途径的发现和防断力度。如提倡少聚餐、少聚会,定期对一定比例的师生滚动抽查进行核酸检测等。
(4)定期检查监测预警硬件设备与软件运行情况,及时更新和淘汰较为老旧、运行速度难以满足现代应急管理需要的相关设施。
(5)扩大采用现代设备和软件监测和复盘校园内各类聚集活动中真实场景的重要作用。
第二层级,当第一线的防御被突破后,增强紧急隔离和救治的能力,提高学校师生的反应速度,提升多方主体的配合程度。
(1)建立地方党委政府与属地学校的关联模式,建立工作责任和关联机制,增强学校在突发疫情时,党委政府对于隔离、救治、转运等环节的指导和支持力度。
(2)提高在校师生之间面对疫情时,在行动、心理和情绪等多方面的应急配合能力。
(3)增强疫情发生条件下,师生的自救、互救、共救能力。在疫情发生时,需要提升师生快速进行自我隔离的意识和自觉性,身边的密接者也应该立即采取科学措施来自我保护。当疫情影响的群体达到一定规模时,可以通过建立共同的信息平台,关注、引导、提高群体共救的知识和能力,以避免负面情绪甚至极端言论的产生,和可能对紧张防疫工作带来的各类干扰。
(4)提升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对于应急措施的理解和配合能力。
第三层级,关注和支持对于感染人员群体的生理和心理创伤恢复。
(1)关爱感染过新冠病毒并恢复健康的人员群体,注重增强其对于后遗症等生理创伤的恢复。
(2)通过心理疏导、提供帮助、定期回访等形式,提升曾经感染人员在心理创伤层面的快速恢复。
总体而言,第一层级重点关注“防”,属于日常态校园疫情防控管理的内容;第二层级关注“救”,属于应急态校园疫情防控管理的内容;第三层级关注“康”,属于疫情后日常态校园疫情防控管理的内容。“防”、“救”、“康”三者相结合,建立校园疫情防控的多层级“纵深防御”体系,筑起一道坚固的校园“防火墙”,对于校园疫情的及时预警、发现、研判和阻断,对于尽可能以最小的干扰和代价,来保障校园内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对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师生群体的生命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